对语文常态教学和考试脱节的反思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和诗词鉴赏是拉开分差的重要题型,但我们所惊诧的不是分差,而是当代高中生在答题中表现出来的对母语的生分,审美能力的孱弱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搞语文教改,好多东西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还是光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一些技术性的操作,甚至是很零碎的东西,技术化的东西,对从总体上提高语文教育水平帮助不大。文学是人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常常脱离了文学文本,离开了语言本身的审美性。在日常课堂中,我们的许多老师,多用条分缕析、支离破碎的讲解方法,上课喜欢“一言堂”,从头讲到尾,程式化、模式化严重。课堂内容还停留在语言文字层面,因为这部分可操作性强。还有些老师,把语文课变成了思想观念课,以不变应万变。而在应试过程中学生面对一篇文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懂并完成相应的试题,这种短时浏览、瞬间感悟的解题方法就必然与我们日常的教学模式发生尖锐的冲突;日常课堂上教师或照搬教学参考书或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这就必然导致了考场上的学生也只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这样的形势下,学生在这两大项试题中失分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语文教学尴尬的局面也就随之产生了。由此看来,日常语文教学与考试存在着一定程度脱节的问题,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教给学生前人赏文的结果,而要结合考试教给学生“赏文之道”和“为文之法”,从而使教与考的天堑变为通途。现代文鉴赏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整体感悟、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主旨以及基本的情感指向,做到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其次我们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又是如何为文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同时,在整个的阅读鉴赏过程中,我们的落脚点要始终踩在文本的主旨内涵上。例如,张晓风《有些人》一文只有四个片断,四个片断看似毫无联系的四则故事,但这四则故事有着内在的联系。茫茫人海、悠悠岁月中,作者为什么能清晰地记得这些“有些人”,是因为他们触动了作者的灵魂,给了作者真善美的启迪,并对作者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就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为何有这样的整体把握?是因为作者分别从女教师、米店老板和数学老师等普通人常见的行为中,发掘出真诚、敬畏与无私助人等的可贵品质,而相对于“我”对待衣衫褴褛路人那患得患失的心理活动,洞悉到了人本心的迷失。在这一“冷”一“热”的鲜明对比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强烈的褒贬爱憎,进而我们知道要在日常小事中多扬善、努力追求真善美。在娓娓而谈的凡人俗事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文字所具有的催人反思、促人猛醒和导人向善的力量。古诗词鉴赏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或是照搬教学参考书,零敲碎打,一句一句地讲解,一句一句地翻译,不注重整体感悟;或是脱离考点,只告诉学生“是这样”,而不注重鉴赏方法的指导,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是这样”。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如果逐字逐句地来讲解翻译,就不仅破坏了这首诗整体的意境与诗情,而且还将导致这座美的殿堂的颓然坍圮。因而我们要通过参读、诵读、美读、议读、比读等各式的读法,在反复的读中整体感悟诗情与诗境。从诗的题目可以看出诗人选用了五种意象:春、江、花、月、夜,因而可从意象入手来鉴赏这首诗。但何为意象?简单的客观物象并不能称之为意象,客观物象要成为诗歌意象的话,要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要融入人的情感与理性哲思。在这五个意象中,明显以“月”为主,月的“无处不在、银白色、孤独、懂人心、知人意”等特点,使其可以传达离人之间的相思之情;月的阴晴圆缺、月的永恒存在又引发了诗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理思考。可见,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从意象入手,分析诗句找出客观物象的特点,进而得出诗的情与理。对于诗情、诗境与诗意,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重要的还要知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