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锄禾教材分析:本课是由一幅图、一首古诗、10个要求认识的生字,和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组成。学情分析:《锄禾》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了“锄禾、午”,理解了“餐、皆”的意思,理解了前两句描绘的场景。对于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学生能独立分析生字的字型、结构,通过多种记忆方法记住9个生字。学习目标:1、认识“谁、粒”等4个二类字,会写“禾、当”等5个一类生字。积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诗歌。重点和难点:1、掌握生字的笔画特点,正确书写生字。2、培养自主识字、写字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准备:生字卡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们知道粮食是从哪儿来的吗?(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民辛苦劳动的古诗。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3、齐读课题。(1)认读“锄、禾”。(2)理解“锄禾”是什么意思。(为禾苗除草)A、随机复习“禾”字,用“禾”组词。B、看图: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一句话。(3)齐读课题两遍。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1、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2、借助拼音,自读生字。3、范读古诗,听读识字。4、出示生字卡片,学习字词。当午滴谁知盘餐汗皆粒辛苦(1)自己认读,并组词。(2)指名读,正音。师强调:多音字“当”:dāng(当时),dàng(上当)(3)小老师领读。(4)抢读。(5)交流识字方法。加一加:粒辛苦皆(语文天地:“看一看”)比一比:午----牛三、熟读古诗,能有节奏地朗读。1、指名读,评价。2、师范读。3、出示抄有课文的小黑板,指导朗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4、练读,男女比赛读。四、指导写字。1、教师在田字格范写:禾当午汗知2、读贴。(1)看一看字的结构。(2)说一说:写好每个字应注意什么?强调:“当”上下结构小字头,二三笔分别是“点和撇”。“知”左边最后一笔是“点”。3、在课后生字表上描红4、在田格本上各练写两个。5、师生评价,纠错。五、小结本课1、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2、师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会了生字词,能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六、作业设计1、抄写本课的一类字,并组词。2、完成语文天地“读一读,唱一唱”板书设计:锄禾禾当午汗知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大意。2.会背诵、默写课文。3.体会劳动的辛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抽读生字词卡片。日当午锄禾汗滴盘中餐粒粒辛苦2、指名读文。(从正确、流利、有节奏等方面进行评价)二、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1、看看图,读读诗,说说读懂了哪一句。(1)自由练习,同桌交流。(2)指导学生看图A、引导学生想象:看太阳像个大火球,烤着大地,这时农民为什么要带草帽?B、太阳当头照,我们小朋友在哪里?为什么?C、这么热,农民伯伯为什么站在田里?难道他不怕热吗?他在做什么?(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逐句讲读的同时,师提示难理解字词的意思。(日当午----中午的太阳,盘中餐---碗中的饭,皆----全、都。)2、说说全诗的意思。(1)师提示:A、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说一句话。B、找找诗中哪一句与图的内容是相应的。(锄禾日当午)C、从哪看出农民伯伯劳动很辛苦?(汗滴禾下土)D、看到农民伯伯那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指名说说。(3)结合语文天地“看拼音,读一读”理解。三、背诵古诗,默写古诗。1、教师描述情境,学生说诗句。2、看着图反复背诵。3、全班齐背古诗。4、默写古诗,同桌互查、纠错。四、总结全文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2、联系生活实际,请你选用诗中的一句话对那些浪费粮食的同学说一句。五、拓展延伸(读读李绅写的另一首诗)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六、作业设计1、完成本课《练习册》2、收集有关劳动的诗歌、谚语、格言、警句等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锄禾盘中餐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