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西工大锦园实验小学朱明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2、63页上下内容。教学设想:本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的第二课时《上下》。我认为学生在生活中对于“上下”的位置关系并不陌生,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渗透人文教育,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儿童的特点,以活动、游戏为主线组织教学,孩子们会更爱学。本节课我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特点:(1)创设情景,渗透人文教育。上课开始,我用故事引入:小动物们到松树爷爷家做客。通过这一情景,使学生进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去。(2)同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在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上下位置关系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先说一说,同桌交流说一说,再通过松树爷爷的提示语,说清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上下的位置关系。(3)观察讨论,培养推理能力我让学生观察讨论,怎样用上下说清楚小松鼠的位置,让学生体验由于比较的对象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不同是相对的。(4)联系实际,应用数学知识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有没有上下的位置关系,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上下位置的关系。练习设计是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吸引学生课堂的学习注意力,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有趣性。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我上完一节“前后”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三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知道上下是相对的,是比较的结果。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的关系与顺序,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练一练”里的习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我做了一些增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自己判断上下的位置关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在具体的小学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是有限的,这是理解和体验的重难点,所以这节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地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让学生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上下”位置的相对性。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过程和方法:在情境活动中,通过引导、交流,讨论,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述“上下”的位置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渗透人文教育。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策略及手段: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述“上下”的位置关系,会作上、下描术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人名子卡片。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在“森林运动会”上学习了“前后”,今天,我们继续在森林里逛一逛,玩一玩,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和学到什么数学知识。【设计意图:由上节课的“森林运动会”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延续性。同时,开讲设计生动活泼,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使这节课一开始就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教学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师:(出示一棵大树图)今天松树爷爷请几位小动物到它家做客,小鸟和小兔最先来,(出示小鸟贴在树梢,小兔贴在树下)师:你能描述一下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可能只说小鸟在上面,小兔在下面)师引导学生规范地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根据学生说的板书课题:“上下”学生齐读。再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充分的描述小鸟和小兔的上下位置关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说完整话,并表述清楚谁在谁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