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的守望与沉思王崧舟一、为诗意语文去蔽去蔽——遮蔽这是两个哲学术语,尖深却很恰当。诗意语文被误读所遮蔽,失去了本来的清纯面貌,脂粉会葬送诗意语文,故要去蔽。语文老师要做的是“去避”,去孩子的感觉之避,思维之避、形象之避、体验之避……拨云见日,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一)是什么遮蔽了诗意语文?1、唯美的教师语言风格拿我自己的课堂来讲,有许多的排比句。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用大量的排比句和生动的比喻或引用诗句。这就是诗意语文吗?这会给人一种定势,话语风格就像《大明宫词》,诗意语文的课堂一定是这样说话的吗?若课堂话语非常朴素,不唯美,就不是诗意语文吗?(例:于永正先生的课,自然而质朴、简单。似乎很难和诗意语文联系,可是于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教师范读,在最后一段,于老师泣不成声,动了真情,台上台下眼眶都湿润了,我在这里读出了于老师的诗意。)2、相当煽情的课堂氛围(王老师谈到自己的课:《一夜的工作》——哭哭啼啼《二泉印月》——凄凄惨惨)似乎老师和学生在诗意语文的课堂里就必须凄惨,神经过敏。难道没有亲切、幽默、洒脱、轻松的诗意语文吗?3、繁杂的现代信息技术似乎诗意语文的课堂怎么也离不开多媒体,煽请的音乐,唯美的画面,诗意语文似乎成了多媒体的情人。4、对读的偏好读的偏好是表现的,一定要学生读出感情,老师常用的话语是“把你的什么读出来”,“带着什么来读读”。好像只有这样有表现力地读,才是诗意语文。5、精致的课堂结构和布局讲究课堂结构的起、承、转、合。诗意语文的课堂布局很精细、精致、精美。是否只有这样结构的课才称得上是诗意语文?我认为,正是这些遮蔽了诗意语文,也极有可能葬送诗意语文。所有这样看诗意语文的老师都只带了一只眼睛看诗意语文,哪一只呢?是功利的、技术的、实用的眼睛,正是这只眼睛遮蔽了诗意语文。而诗意语文恰恰是超功利的、超实用的,甚至是超技术的。个人看法:从一定意义上讲,诗意语文似是无用的,但最后追求的是学生一生发展中的大用,最后追求的是无用之用。一个追求蝇头小利的,一个急切地模仿另一个老师的动作、语言的老师,本身就是没有诗意的。这似乎又产生了另一个遮蔽:有人认为诗意语文太玄,不可琢磨。其实,“玄”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内核,来自道家的“玄”学说。一个人若太功利、现实,一生中没有进入过玄思冥想的境界,其精神生活将是非常枯竭的。个人认为,所有的艺术、宗教、科学均来自于玄学,它是精神创造的源头。(二)为自己的诗意语文辩解沈大安老师评诗意语文,评《长相思》一课,看后觉得是“福音”,佩服得紧。连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堂课能从这个角度来评价。沈老师没有从玄学的角度来看,而是从“实”的角度,评了以下几点:一是读,在这一课中,各种形式的读共21遍。二是字,“聒”从正音到会意到导之以法。三是问:纳兰身在哪里?心在哪里?什么碎了?是轻离别还是重离别?四是写:展开想象写故园的景象。真是别有洞天。从这个角度讲,诗意语文一点也不玄。诗意语文深深地扎根在听说读写中,深深地扎根在语文最本质的特性中。许多对诗意语文的评价是基于很多假象的。观点一:不要把公开课和常态课的混淆,现在的常态课是“死水微谰”,公开课是冰山一角,用公开课的现象遮蔽了整个常态课的现象。一些对诗意语文的批评的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信息的来源是遮蔽的、片面的。观点二:个人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对伪命题,根本不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和人文性对应的是科学性,与工具性相对应的是实质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对应的乱点鸳鸯。赞成福建人民出版社《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出的观点:工具性数学学科也有,故不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人文性,只要是课程就有人文性。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言语性。只有言语性才足以让语文之所以存在,“舍语文其谁”?没有语文,就没有谁来可以教言语性了。言语的行为和言语的动机就是我们要研究、开发和面对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了言语行为,关注了听说读写书的技巧、策略,即关注了刚性的言语知识。但是有了刚性的言语知识就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吗?事实是,学生训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