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的成功来自于充分的准备陕西省铜川市七一路小学张乃玲摘要:这篇论文作者主要写的是科学实验课课前准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主要从有效备课、材料准备和实验操作三方面论述。关键词:实验课、课前准备、有效备课、材料准备和实验操作科学课的课前准备是整个科学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想上好实验课,如果没有充足的课前准备无异于无米之炊,课堂上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因此课前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科学实验课的成功源自于课前的充分准备。一、有效的备课备课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也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如何做到有效备课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1、树立教材的全局观备一节科学课,不应该只看到这节课本身的内容,而应该着眼整个教材的全局,将这节课融入到整个学段、整个单元中进行备课。如:同一个内容或相似内容的教学在不同的学段中难易程度不同,讲述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才会更好地把握本课教学的度。例如六年级《能量》单元中的《电磁铁》一课,上课前教师应该“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再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的实验,这样为学生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了基础,也为研究小电动机埋下伏笔。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通过测试自己做的电磁铁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产生的问题:是什么影响我们的电磁铁的磁力?我的电磁铁磁力能够大一些吗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应告诉学生将留待下一节课研究。融入单元中备课,可以在整体把握本单元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细化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的教学目标之后,搞清楚本节课中每一个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考虑怎样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如果一节课有多个探究活动,那么搞清楚哪一个探究活动是需要重点探究的,在时间的安排上就应该更合理巧妙一些。2、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直接影响着科学新概念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对学生进行单元前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之前关于热现象学生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状态的变化。所以学习前问卷调查的内容可以是“你知道哪些物体能自己产生热吗?”“听说过热胀冷缩的现象吗?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热是怎样传递的”等等。在教学中根据问卷调查,就能及时调整本单元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二、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工具,材料的准备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且具有安全性、实用性、科学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特点。科学教师在课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准备。1、观察材料的准备观察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三—六年级一共有60多个观察实验。教师若想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就必须1在课前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要根据教学目的、重难点,精心选择、巧妙设计好观察材料,使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鲜明、生动性、明确的目的性等特点。例如三年级的《茎越长越高》一课,我在课前选择了两棵茎、叶区别十分明显且茎粗壮、属于草本的同种植物(玻璃翠、芹菜或凤仙花),摘取一些无关紧要的叶片,再把它们分别插进两只锥形玻璃水瓶中,并向其中一瓶注入一些红色水。然后,把它们放在阳光下约10分钟,作为课堂教学“有结构的观察材料”,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解剖对比观察,在活动中,让学生形象、生动地认识了植物利用“导管”把水分运输到全身各部位去这一科学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了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再如六年级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我在课前选择了三层和五层的、并且中间一层或两层是波浪形的、几层薄纸板粘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瓦楞纸,教学时让学生去弯折感觉瓦楞纸的软硬,再剥开瓦楞纸,让学生观察瓦楞纸的厚薄、软硬、形状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