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基层文化建设的条件和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和变化越来越快,基层文化的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针对当前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特点出发,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应着重把握六个方面。确立三种理念加强和改进基层文化建设,理念创新是前提。各级领导干部应深刻认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基层文化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发展理念。一是确立统筹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统筹兼顾。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统筹发展的理念,首先是指统筹经济文化发展。必须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不仅仅是实现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其次是指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目前我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多数文化娱乐场所集中在县级以上城市,广大农村多处于缺设施、缺经费、缺人才的“三缺”境地。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要求我们无论是在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向,还是在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都应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二是确立文化多样性的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知识结构、信息渠道、接受能力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倾向愈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服务的多样性。三是确立发展民间文化的理念。应改变由政府统包统揽办文化的观念,改变忽视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既注重运用民间力量兴办文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渠道,推动民间文化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注重挖掘民间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基层文化发展的特色优势。强化三类阵地基层文化阵地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第1页共5页应从当前基层文化的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类型,加强分类指导,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接受文化产品、享受文化服务、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一是建设公益性文化阵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基层公益性文化机构,在培育“四有”公民、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文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向社区、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倾斜,切实加大投入。二是管理经营性文化阵地。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制定文化市场建设、发展和管理规划,逐步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容丰富、健康规范的文化市场。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环节。三是推动企事业单位文化设施与周边农村社区的共享。这样做,一方面,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会进一步重视内部文化设施建设,为单位职工提供休闲娱乐、学习健身的有益场所;另一方面,社区和镇村干部也能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动员和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多种方式开放内部文化设施,为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方便。这是目前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创新三项内容目前,基层文化站、图书室、活动室、演出市场、广播电视等利用率不高、参与面不广、吸引力不强的情况比较普遍,主要原因就在于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叫好叫座的大众文化产品不多。应大力加强基层文化的内容创新,有针对性地组织创作生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大众文化产品。应特别加强三类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一是娱乐类文化产品。这一类主要是指使群众得到娱乐、享受休闲、内容健康的文化产品。针对基层群众生活水平、知识层次、文化需求发生的巨大变化,结合传统民间文艺特色,注入现代生活的新内容,努力满足群众“求美、求乐”的需求。二是信息类文化产品。这一类主要是指为群众生活、生产服务的文化产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认真研究群众的需求,努力创作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医疗保健、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文化产品,特别是要创作一批传播市场信息、传授致富本领、引导健康生活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