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影响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石板九义校陈艳计算技能是小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计算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数学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到其他数学技能能否达成。本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经常出现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是老师和家长一致公认的聪明孩子,有较好的数学思维,但平时作业的正确率一直不高,数学测试成绩也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往往是计算失误较大,导致会做的题目做错。从做错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概念模糊、思维定势、兴奋点产生的思维干扰、前后抑制产生干扰、强信息干扰、计算方法混淆、受记忆还原影响等等。虽然小学生作业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但针对上述导致出错的原因,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其出错的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错误的成因,从而采取相应的矫正对策,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作业错误的心理成因1、思维定势的影响。消极思维定势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运算概念、法则、性质的正确理解,使学生产生计算错误。例如在计算25×4÷25×4时,由于该题的结构与25×4÷(25×4)相似,部分学生容易错误操作:100÷100=1。又如,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后进行练习“食堂有6吨煤,已烧去2/3吨,还剩多少吨?学生也容易错误操作:6×(1-2/3)=2(吨)。2、兴奋点产生的思维干扰影响。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凑整”、“简便计算”等强刺激的待续作用,在大脑神经中枢形成兴奋中心,产生思维干扰,以至于造成计算错误。例如,做填空5+45()5+54,学生会填写等号,原因是加法交换律的“强刺激”,掩盖了45和54不同的“弱刺激”。再如在计算(4.2-0.006×70)×7.5+2.5时,学生容易做成:原式=(4.2-4.2)×10=0。原因是学生在审题时,看到括号内第一个数是4.2,而减号后面两数有6和7相乘,一心想着括号内计算结果该是“0”,忽视了0.006×70的积是几位小数,括号外又受数据凑整的影响,产生错误。3、前后抑制产生干扰。小学生在掌握概念,进行运算,理解数量关系时,很容易产生前摄抑制或后摄抑制。例如:小学生初学分数应用题时,常把“甲比乙多1/4”与“乙比甲少1/4”的影响(差比具有对等性)。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25×(100+2)=25×100+25×2的变式后,常会出现倒摄抑制,以前学过的加法结合律的运用,出现25+(100+2)=(25+100)+(25+2)之类的错误作业。4、强信息产生心理干扰。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消失,一遇到时机,这种痕迹便在大脑中恢复(再认和重现),使学生受到心理干扰。①受教师教学中的干扰。少数教师在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情况下,讲解这是什么类型的应用题,它有怎样的结构特征,指出解题技巧和方法。训练学生强记并运用。以记忆代替思维过程,以生搬硬套代替分析数量关系。例如,在低段教学比较两个量多少的应用题时,传授给学生解题的“窍门”。见“多”用加,见“少”用减,“一共”用加,“剩下”用减,“平均”用除。使学生不是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入手,而是在寻找重点“词”来确定算法,使学生丧失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受数字凑整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在计算中。例如,78+22×3学生容易错误操作:100×3=300;173-45+55易错误操作173-100=73。5、受记忆还原影响。如果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就极易被原有的相近知识所取代,或者互相混淆,这就表现出一种记忆的还原倾向,从而产生计算错误。二、计算错误的矫治对策1、正面引导,激发自信。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当学生获得自信时,他们的自主性就得到了发展。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中,用红线划出错误作业的地方,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或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明确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能从理论上重新认识,使订正错误作业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正面引导,使学生把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从正确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学生的自信才能得到激发;对于已经形成低自我有效感的学生,除用“勤能补拙”的道理激发学习自信外,更让其在不断的成功中改变其“拙”的观念。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2、消除定势,拓宽思路。①扩大特征。研究表明,当学生遇到难以辨别的细微特征时,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