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低年级阶段,“认识常用的汉字1600—1800个;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用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这一要求标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的质量高低,不仅直接决定着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还关系到学生能否熟练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同时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质量。为此,积极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探索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识字效率识字教学途径,推动识字教学的不断发展,必将成为低年级教师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长期不懈地探索,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孩子特点的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由于我校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媒体,辅助设备缺乏,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学生识字效率较低,低年级孩子年龄又小,见识也少,思维也差的这一现状,如何教给孩子正确、快速、高效的识字方法,就成了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急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二、调查内容:调查小学低年级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运用适合孩子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识字效果,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和识字习惯。三、调查对象、方法:2012年3月—8月份,我采取听课、跟踪普查和行为观察、个案调查等多种方法,对我校一、二年级十二个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四、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00名低年级的学生中,能掌握1800个左右汉字的在78%以上,这些学生基本上能独立阅读儿童读物,能把识字当作是一种乐趣;掌握1600个左右汉字的学生在13%左右,这些学生阅读儿童读物有一定的困难;还有近9%的学生达不到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这类学生在独立阅读上存在困难。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1、教学方法单一。现行省编新教材中,看图拼音识字、看图识字、归类识字、随课文识字等形式多样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较多地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很少能结合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教学要求,没有引起部分教师的足够重视,脱离了课文的识字教学,学生学习生字时显得枯燥、乏味,从而降低了学生识字的效果。2、阶段特点不明。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教学生字虽应从“笔画分析”到“部件分析”,这样循序渐进。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一味强调“笔画分析”,对那些学生所熟悉部件的生字,还在作笔画分析,这样就把学生禁锢在较低水平的阶段,学生也就不会把生字和熟字联系起来,生字得不到很好地学习,而熟部件、熟字也得不到及时巩固。3、课堂设计不精。众所周知,汉字是由“音、形、义”3个因素构成的。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时,“音、形、义”面面俱到的现象较严重,老师似乎不放心,几乎对每一个生字的音、形、义都要进行分析,不能避易就难进行重点突破,重点、难点教学不突出。4、运用媒体不良。随着小学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现代教学媒体已得到普及。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充分借助先进教学媒体进行识字教学,仍使用陈旧的教学手段,这样不仅费时费力效果低,而且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5、家校配合不力。由于我校特殊的生源,大多数学生来自市场做生意的家庭,他们起早贪黑,顾不上孩子的学习,给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带来了不便,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不能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另外家长也不了解在学校的真实情况,也就无法指导孩子学习,这两方面的原因,从而又导致了学生在学校学,回到家中就遗忘的现象。6、学生负担过重。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记忆生字,进行着机械重复的抄写。少则一行,多则十遍几十遍,学生在重复抄写中变成了抄写机器,精神麻木了,思维停止了,根本谈不上什么练习实效。事与愿违,学生不仅没有掌握生字,甚至还出现了终生错字等这种现象。7、缺乏能力培养对策。有些教师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