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锤四炼出深山”——记一位年轻历史老师一次优质课比赛的“磨课”经历马燕辉邓小玲老师是我校一位年轻的历史老师,从教不足三年。她为人积极上进,善于思考,对历史教学充满热情,但教学时日尚短,教学经验略显不足。去年五月东莞市历史教研室举行优质课比赛,科组经过讨论,最终决定由邓小玲老师代表我校参赛。经过努力,邓老师脱颖而出,以预赛第一名晋身决赛。决赛通知下来,课题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准备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天。十天的时间准备一节高质量的参赛课,时间是非常紧迫的。作为科组长的我觉得应该集中全科组老师的力量和智慧帮助邓老师准备这节课,这样既可以帮助邓老师取得佳绩,也可以以此为契机促进老师们对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而提升老师们的教研教学水平。因此,在第一次碰头会上,我给科组每个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每个老师回去都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阅读、思考和设计。第一次试讲后的研讨:怎样让一节历史课有“灵魂”?邓小玲老师的第一次试讲是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的,完全没有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邓老师的这节课是按照课文的自然结构展开,即:一、耕田人与牧羊人的冲突,介绍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二、古代文明的暴力冲突:1.希波战争,主要介绍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海战;2.亚历山大东征和影响;三、古代文明间的和平交流: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2.马可·波罗来华。邓老师的这节课在内容上是完整的,课标要求的知识点都有所涉及。但这一节课总体感觉较平淡乏味,有点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的感觉,没有给听课老师和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所有听课老师在评课会上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个问题。邓老师也感到很困惑和彷徨,她总感觉到这一节课上得很不踏实1好像什么都讲到了,但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讲到。老师们就课堂组织、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但我认为他们所谈到的仍然停留在在“技”和“术”的层面,没有到“道”这个涉及到根本问题的层面。一直在深思的郑继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要通过这节课向学生传递什么东西?你想学生通过这节课领悟到什么呢?”邓小玲老师把本课的知识要点读了一遍。郑老师紧接着说:“这是这节课要传递给学生的核心知识点,也是课标所要求的必须达到的‘底线’,我问的是通过这节课你要向学生传递什么‘核心理念’?我所说的‘核心理念’也就是本节课的‘灵魂’,是立足于课标基础上‘形而上’的‘高端’。只有首先找到本课的‘灵魂’,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才有明确的方向,整节课才会‘活’起来,才会有‘生命’。”郑老师的分析触及到教学的根本性问题,使大家茅塞顿开。但是,本节课的灵魂是什么呢?郑老师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事实上,本课的灵魂就来自于它的课题,课题中有三个关键词语:‘文明’、‘冲撞’和‘交融’,本课向学生揭示的应该是世界各文明如何通过暴力冲撞与和平交往这两种方式最终达到整合和相融的历史过程。我们的任务是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明了文明是什么,文明怎样从古代一直演变到今天,这种演变对人类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与几个新史观有关系,那就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但我们对这些史观都不熟悉,所以我们分配了任务,让老师们先回去抓紧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再进行讨论。我们先后查阅了吴于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斯塔夫里阿诺夫的《全球通史》、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书。在第二次的讨论中,我向大家介绍了吴于廑先生的世界历史观,吴先生认为:世界史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的,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所谓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横向发展,是指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王老师向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