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探秘匡门村介绍,明洪武年间,该村申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于一山沟内,沟口有两座山,状若两扇大石门,原称“宽门”,渐衍化为“匡门”。因该村之后又立一村,称“后匡门”,该村遂改称“前匡門”。小车出了涉县城往东南方向行驶,过漳河桥后是三米左右宽的水泥路,一直曲折爬坡。路的一侧是干涸的河沟,两边是起伏的山峦。山坡上不时闪现石垒的梯田,正是玉米收获的季节,偶见老乡牵着驮玉米的毛驴颠颠簸簸走过。如今,前匡门村和后匡门村相距约一里地。后匡门村依山而建,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村中至今还保留着石头房、石头墙、石板路,还有民国时期的老屋,地处偏僻,民风淳朴。全村 600 余户 2000 余人,现仅有 400人常住。进村后申苗瑞找来他的一位亲戚,名叫王吉昌,将近 60 岁,当过村干部、小学教 9 币和电站工人,现已退休。王吉昌比较健谈,据他说,他的父亲名叫王序职,曾用名王维国,1918 年出生、1985 年去世,担任过129 师野战供给处的采购员,上级领导名叫黄瑞真,是外交部原部长黄华的叔叔。他说,这一带在抗战时期属于边区五专署,地处偏僻,以前有一个顺口溜:“一进匡门沟,遍地是石头;虽说没好地,果木度春秋。”王吉昌说打记事起就没有听说过村里有库房和窑洞。但他听老人们说,在村外地里的水窖埋藏过八路军的粮食。由于常年缺雨少水,很久以来村民为了浇地,在地里就近挖水窖。而大量挖水窖是因为 1942 年闹旱灾,村里的水井干涸,村民就到漳河挑水。二鬼子(伪军)在河边站岗不让挑,几天里开枪打死三个村民,说是交出粮食才让挑水。为了抗旱,刘伯承、邓小平号召各村打水窖,夏天存雨水、冬天存雪水。水窖口小肚大,深几米、甚至十多米,大多数时候水窖是干的,一口水窖能藏几千斤、上万斤粮食。水窖上面盖上柴草,由民兵们分别看护保卫。匡门村秘密仓库并不是专门盖的库房,也不是窑洞,而是老百姓分散在山岭上、庄稼地里的水窖。在风雨如磐的战争时期,我党政干部把各地送来的粮食、鞋袜等军需物资登记后,分散到群众家的水窖里掩藏起来,敌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猜想得印证更可喜的是,笔者回到邯郸再一次察看收条,其中一张条子落款是“晋冀鲁豫边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王吉昌所说的“边区五专署”相符;接受单位是“供给处”,也与王吉昌所说相符;部分收条上的私人印章是“王序职”,就是王吉昌父亲的名字。笔者不禁感叹,此行收获太大了。不仅弄清了仓库的秘密,还见到了条子经手人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