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式问题的设计策略随着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探究式教学日益受到老师们青睐,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我们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究式教学无疑更注重思维的活动,它必须是建立在数学问题基础之上创新学习方式。这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首要问题:探究式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设计探究的问题?一.数学探究问题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探究是通过对知识信息分析,然后提出科学命题,寻求解决问题渠道,应用于实践的探索研究活动。它一般都要经历反复不断试误的长期过程,而探究教学更多的任务仍然是继承前人的知识,受着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正在发展之中,思维水平也达不到科学探究的要求。因此,探究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大多数是“模拟的科学探究”,它是在教师和学习共同体的支持下,提供一定背景材料,根据一定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并在可能合理的解释中做出决策,并把决策运用于实际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探究背景、探究方向、原因解释、实践运用要素概括为探究问题,解释决策的活动(情境感悟、观察猜测、独立思考、类比发现、观点结论归纳总结、方法的交流讨论等)概括为探究教学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探究问题我们可以把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设计为以下几类问题。从数学知识类型:形成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建构型问题;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转化问题、分类讨论问题、数形结合问题、类比归纳问题;从结果的确定性角度: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从教学课型:新授课专题问题、练习巩固问题、综合复习问题。二、探究问题设计方法探究问题设计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问题的背境设计,问题背景指的是产生问题的过程或原因;另一方面是问题的探究点设计,探究点指的是问题探究的方向或探究的内容,它是探究问题设计的核心部分。1、问题探究背景设计方法问题运用背景:从探究的必要性出发,为了解决某个问题、研究某个数学规律而设置,这样的探究问题的背景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背景从学习需要出发,一般又能联系实际应用,能较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热情,它一般作为数学规律、方法建构的探究问题背景,特别是新的知识系统构建的新授课教学最常用的背景设置方式。旧知识、旧方法背景:引入旧知识、旧方法,通过延伸、类比等方式发现新的探究问题。容易如一元一次不等式性质及解法通常在等式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背景进行探究,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基本运算通常在分数基本知识为背景下进行探究。由于这类问题容易激活原有认知基础,能较好引起差异学生个体的探究兴趣。特例背景:从特殊入手,列举众多的例子作为背景去观察分析,探索出一般规律,它本身也是一些小的问题。由于背景问题的起点低,容易观察,规律性强感性和理性容易结合等特点容易引起每个学生兴趣,在七年级的问题探究中应加大使用力度。矛盾背景:写出一段有一定认知冲突的材料为背景引出要讨论的探究问题。学生的知识是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不断同化而形成的,学生的困惑之处、错误多发之处、争论之处一般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探究问题背景设计之源。学生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如“数轴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学生根据数形结合的有限例子,认为是表示点的数的差或两数和的绝对值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探究,学生很难形成一般共识;学生容易把充分条件作为充要条件使用,如已知的解都是正数,求k的取值范围,学生认为x、y大于0,则x+y>0,即k>0;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也容易引起冲突,如解关于x的方程ax=-2,其中a<0,学生的结果是x=2/a,理由是a是负数,a与-2负负得正。实践中,笔者把这些问题设计成学探究问题后,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困惑。迁移背景:有的是提供问题解决思路的背景材料,学习材料后模仿解决问题或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的是把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作为背景,然后解释探究原理和思路。如解决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为方程的每个步骤命名并解释每个步骤的原理;给出平行线间同底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