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预习环节阶段总结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足以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乃至成长,但好的习惯需要一个引导养成的过程。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也不例外。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预习是发现难点的关键,也是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前奏,学生课前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预习,在课堂上只是盲目地听或写,没有带着问题进课堂,就不能把握重难点,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提高成绩。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另外我校的孩子都来自农村,他们的居住环境较复杂,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加上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行为习惯具有多变性:有的惰性,不爱学习;有的学习上花了工夫,但方法不正确,事倍功半;有的聪明好学而学习习惯令人担忧;还有的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根据这个特点和我校的三环节教学模式的推行,我校理科组在今年九月份拟定一个研究课题“小学数学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合作探究。我校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做到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张云飞主席亲自抓好第一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成立学校数学科课题研究组。首先制定研究课题是“小学数学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再确定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朱巧莲)和主持人(张云飞),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班级为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研究教师是全体数学教师。制定每周星期四中午12点半到13点半为理科组活动或研究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认真学习《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行为规范(试行)》,宣传对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作用。课题组定期进行组内交流活动,共同探讨合适的预习方法,每个组员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围绕研究专题开展确定预习方案。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以利于在对照中明确自身研究的地位和方向。二、教师要有先导性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师利用几周的时间专门备写预习案,坐在一起磨课。让学生预习什么,怎么预习,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怎样设计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师事先应做到心中有数,除了教师提了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等,教师都要全面考虑。因此,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前应充分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各方面情况。经过多次磨课,教师们一致认为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那么怎样激发学生预习兴趣呢?想要学生重视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课本的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从而更有效地学好数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真正做到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也能更好地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了引起学生重视,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开始我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就只有预习作业,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必须很好地完成。而第二天的预习检查中,对预习好的同学大力表扬,更是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要想取得成就,我们就得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刚开始预习时,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预习,如果在这起步阶段就让他们直接去预习,自己寻找学习方法,会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会产生学习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1.提出明确要求(1)认真读书。先把课本上的内容粗读一遍,初步了解所学的内容和解答思路,然后再反复细读,基本概念着重读,容易混淆概念对比读,较难概念反复读。(2)多思考。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