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阅读教学阅读一直困扰着许多中学生,尤其是课外的阅读训练和考试中的阅读题,让许多学生一筹莫展。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应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的一些方法,积累语文材料和写作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把阅读的一般过程教给学生。例如第一遍阅读要求—─初步理解阶段,要求了解文章内容梗概,遇到障碍自查工具书,选好注释,不能解决的划出来;第二遍阅读要求——深入理解阶段,要求理解文章结构脉络,弄懂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第三遍阅读要求是,能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跟同学互相讨论;最后是消化运用阶段,这个阶段要联系自己实际,进一步掌握和吸收,做到学用结合。二、把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能独立去思考探索,把握规律,举一反三,所以我们教师应多从读书方法上加以指导。如怎样默读、朗读,怎样联系文章理解题目,怎样通过上下文读懂词句,怎样分段和归纳段意,怎样理解课文内容,怎样掌握中心等。也可以教给学生读某类文章的方法。三、了解阅读能力有哪些1.认读能力。认读不是孤立的读出字音,也伴随着初步的理解。只能发出字音或者仅仅看见书面符号,就不能说在进行阅读。教学认读,必须做到逐字逐句地认读,朗读要读准字音,默读要看清楚每个字每个词(要求有一定的速度),认真集中精力地读。2.理解能力。它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地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与平时上语文课教师的指导和平时的大量课外阅读是分不开的,所以语文老师平时一定要要求学生平时多阅读,多思考。3.感受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我喜欢这篇课文或者我讨厌这本书.这些情感不由自主地流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童心”。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让学生在文章中游刃有余。4.记诵能力。记诵贯穿在朗读,默读和背诵过程中,在朗读和默读时,也有记忆活动参与,通过熟读,达到背诵。背诵能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背诵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方法。四、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1.营造自学的良好氛围,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思考。传统的阅读教学无法适应这一要求,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记、抄、背这一现状,首先要还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语境的直接感知,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其次,可以改革课堂的阅读教学办法,大力提倡个别化教学,减少集体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个别辅导的统一,是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通过新课程改革,我们发现这种教学越来越受欢迎。进行个别化教学时,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这个观点是借用网上一老师的观点,我比较认同这一观点。)再次,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好全班的交流,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及课文主要内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最基本的表达方法,提出疑问,展开小组的合作学习。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学生在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时,教师要加强调控引导,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这样,不仅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建构知识、方法,逐渐学会学习。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的学习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自我评价的习惯等等.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朗读时丢字加字,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良好的阅读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