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原因唐彦旭我们发现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学校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设施;班主任、科任教师素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以及校风班风等。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物质条件、家长文化素养、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认识以及家庭氛围等。社会环境主要指学生所处社区、邻里、经常接触的人群对其行为习惯的认识层次和文化素养等等。那么,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不同因素对学生行为习惯分别怎样影响的?带着这一问题,我对学校六年级2个班7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就调查情况整理分析如下:(一)当前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经过调查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好、中、差三个层次面,这三层基本分布为两头小中间大,有着良好习惯的占34%左右,习惯一般的占48%,习惯不良的占18%;学习成绩好的不等于都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有着良好行为习惯的在其它方面也是全面发展的。(二)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文化程度高、亲情气氛浓的家庭,孩子都有着较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学历层次与学生行为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长学历和家长自身素养直接关系到对孩子的良好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因此才会有上面的差异。例如父母是教师、公务员家庭的孩子大都有着较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父母不善求学习,整天只顾赚钱或者天天打麻将,孩子的行为习惯就不好。家长的业余时间所从事的活动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影响较大,若对孩子不管不问,孩子的行为习惯一般都不好。家庭和睦成为影响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行为习惯一般都很不好。(三)班主任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班主任担任主课教学工作,班上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好;管得严的班主任,班上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好。反之,担任非主课教学工作的班主任,很少时间跟学生打照面,有管理不很严格,班上学生行为习惯一般都不好,甚至很不好。班主任的教育方式、敬业精神、自身的学识修养、行为习惯等等都是影响本班学生的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一个知识较全面的班主任,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师德学习,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工作中大胆的放手,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团队意识,在各种活动中注重自身的言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敬业精神强且具有亲和力,必然有利于所所任班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四)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调查中看,除了校风、班风、家庭环境、班主任、科任教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重要影响之外,另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社会环境。如家庭周围人社区居民的道德水平、人文素养、行为规范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而社会影响错综复杂,网吧、游戏厅等违规经营,都给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有的甚至是非常严重的影响,比如学生上网成瘾以至于逃课去上网。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校门内会自觉地将垃圾丢到垃圾箱里,可是一出校门就不管了,随地吐痰、随手抛赃物等等很自然。为什么呢?一则街道上1本来就脏兮兮,二则也没人管,随你怎么丢。曾经看到一个小学生,从校门出来将一张作业纸撕成碎片用力往天上抛,一边抛一边欣赏纸片雪花一样的飘。我们想不通了,学生在校内可以自觉,校外就成“无意识”了?街上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乱丢的嘛!可是,街上所有的人,不管是居住在街上的,还是从农村来上街的,也都是曾经在学校再从学校出去的啊,出去为什么都变了而且都不以为然了呢?街上本来就脏嘛。可见社会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