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找“米”太平中学陈卫红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将中心思想和写作材料做到相辅相成2、学会从生活中找“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写作比作做饭,做饭需要米,那么,写作也先得有“米”,大家认为写作中的“米”指的是什么呢?何谓“米”:“米”就是指写作材料,概括说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事、物,或者说是我们所历、所见、所闻、所想。想一想:怎样才能从生活中找到“米”呢?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一、多留心,在日常的生活小插曲中找“米”许多同学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构成,枯燥乏味的很,往往觉得提笔无话可说。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写作素材,关键是要你去留心,并善于裁剪。请看下面一则学生习作:天!闹钟进行了规模极大的罢工。早上一睁开眼,才知大事不妙,已经6:30了。利用光速洗漱完毕,不顾老妈正在娓娓说道早饭的重要性,我早已驾上我的“坐骑”飞奔而去了。哎!一到学校,本想趁乱烘烘的收本子空当混进去,谁知班主任早“候”在了教室门口。没法,我只好垂下头顶着刺脊的目光挪进了教室。啊,浑身上下鸡皮疙瘩起了两层。快交本子吧!完了,英语的抄写本昨晚做完了我竟忘了收在书包里了,怎么办?我正坐在座位上发愁,只听身后有同学说:“谁的一摊书掉在地上了?”哎,真是不走运,喝凉水也塞牙!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有迟到的切身体验。这位小作者用幽默的语调将自己偶然的一次迟到经历生动地记录下来,令人忍俊不禁。其实生活中类似的小插曲比比皆是,如:妈妈买回一件新衣、一双新鞋的狂喜;和朋友相邀,结果朋友迟迟不见,等候公共场合的焦躁和尴尬等。若大家都做个有心人,那么这些生活琐屑将成为很好的“米”。二、多观察,在周围的人和事中找米作文若要言之有物,学生就必须养成观察周围人和事的习惯。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只要多观察,就能从中获得充足的素材,作文也就无需担心无米下锅了。请看下面一则学生习作:“唉,才过了几分钟啊!”同桌瞄了一眼我的手表,有气无力地问道:“哪位好心人借我两支牙签,让我撑撑眼皮。”听着这感同身受的话,我不免苦笑着。突然,同桌前面的男生转了过来问:“现在讲到哪?”同桌懒懒地翻动着书桌,不耐烦地应了声:“不知道!”历史老师站在那儿,苗条的身材在黑板的衬托下更显得亭亭玉立。她低着头,盯着自己的书,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常冒出一句:“懂了吗?知道吗?”于是,班上就会稀稀拉拉地回答:“懂了,知道了!”就在沉闷之时,一阵风吹来,外面的桂花香随风而入,很自然,它的“到来”吸引了我们。所有人都用力吸了一下鼻子,想把这迷人的香味永留在教室里。这一阵及时的风让我们精神抖擞了不少。可惜,香味“功成身退”,于是班上同学又纷纷趴下继续干自己的事情。有的与“周公”聊天,有的在勾勒自己的美工画,有的则死盯着这位漂亮的历史老师不放,也许恰好应了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之,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终于,还剩一分钟就下课了,于是同桌在一边小声地倒计时了:“5、4、3、2、1,下课!”及时的铃声,我们又捱过了一节课。同桌一下子摊倒在了桌上,我也被传染了。作者在一节枯燥的历史课上,认真地观察周围的同学写作了此文。同学们形形色色的表现在作者笔下显得生动而富有个性。只要大家有心观察,那么中午食堂里的进餐、课间十分钟和升旗仪式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中的“米”。三、多思考,在纷繁的生活现象背后找米面对生活的诸多现象,我们要学会思考,要学会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这个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请看下面一则学生日记:走进初中的日子,也就辞别在父母怀中任性撒娇的日子。我是住校生,爸爸=星期六,是我从最近的生活中得出的等式。于是,只要当父亲出现在我视眼里时,我就知道又是星期六了。其实我恨父亲,恨他总是把我——他唯一的儿子放在了最后一位,但我又多么渴望星期六的到来,我渴望。在渴望与期盼中我长大了,在渴望与期盼中我知道了父亲=星期六,这也是父亲最不需要的等式。作者通过生活的表象,得出了爸爸=星期六的等式。从最初的对父亲的埋怨和恨,到结尾喊出的一句“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