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课【摘要】新课程改革不仅彻底改变了科学课的学科地位,而且完全打破了科学课的教学模式。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怎样才能上好科学课,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非专任科学教师的笔者将从教师素养和有效课堂两方面进行分析。【关键词】教师素养有效课堂【正文】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新课程改革是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它使科学课堂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因此,科学课程已成为一门新的重要的学科之一。作为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上好科学课?一、关键在教师新课程改革下,对科学课程新的理解,使得科学课程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科学课教师都是处于“兼职状态”因此科学课教学落入了老师读,学生划;教师讲,学生背的僵化模式牢笼,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这样的教学不仅违背了科学课的初衷,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不必谈创新能力了。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唯一的办法就是唤醒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学激情,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业务能力。1、转变观念。科学课是研究小学生身边的事物,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笔者认为学生学好了科学,再用学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任何科目,应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呼吁所有的农村科学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是老师们教不来,是老师们没认识到科学课的重要性!2、学生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3、学高为师。首先教师应好学、好问、求上进。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科学史、科学哲学的各类书籍,让自己做到博学多识,补补高中的科学知识。其次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节科学课备好,并上好。在每一次的科学课堂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提高。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科学阅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二、重点在课堂在现行教育背景下,我们明确科学课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使学生更好的学到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体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有效调控和驾驭课堂,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1、开放性。一节好的科学课不应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等多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同时科学课的开放性还体现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比如上一些介绍科学小发明作品的科学课时,教师不能把目标单一定位于介绍某一个小发明作品,而是更大程度上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某些物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2、生活性。科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实践,因此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返回到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有所思、所想、所悟、所感,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的生活中更有趣的知识。3、趣味性。兴趣是学生获取新知、参与探索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深入分析“学生喜欢什么、爱好什么”,采用科学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是学生感受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可是教材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而言极易乏味。他们天性喜欢参与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我们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用活动内容去组织课堂教学、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获得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科学课又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