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动力2、过程与方法用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它为什么会转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步骤做探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的实验。1、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小电动机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教学难点:小电动机转动的原理。教学准备:小组准备:玩具小电动机、组装电刷和支架的材料、电源(或电池)、开关、导线、环形磁铁、大头针等。演示准备:同上一、教学过程1、引入:观察玩具小电动机的运动和小电动机,提出问题:“小电动机里面有什么?为什么通上电会转动?”2、小电动机里面有什么(1)、讲述;小电动机通电时能转动,与它里面的构造有关系。演示拆卸方法。(2)分组拆卸,(3)引导学生部分观察。外壳里面有什么?转子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后盖上有什么?转子是电磁铁吗?怎样验证一下?实验验证。换向器、电刷各有什么作用?阅读资料粗初步了解。电流是沿着怎样的路线流过线圈的?阅读资料,板书(流程图)3、研究小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1)猜想小电动机转动与外壳、转子、后盖都有关系吗?通电后转子转动肯定与力的作用有关,这是一种什么力呢?外客商的永久磁铁和电磁铁会怎样相互作用呢?(2)检验猜想。阅读课文:安装支架和接通电路的方法、安放转子、怎样让转子转动、(3)研究提示:怎样可以改变小电动机的转动状态?怎样改变电机转动的快慢?怎样改变电机的转动方向?(4)交流汇报。(5)总结讨论:我们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电动机?电动机是是不是都相同呢电动机工作原理都相同吗?(6)阅读资料。4、整理实验材料。七、板书设计:5、神奇的小电动机构造:外壳转子后盖↓↓↓磁铁铁芯、线圈、换向器电刷、接线柱电路:电池→后盖接线→电刷换向器→线圈→换向器→电刷→后盖接线→电池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科学探究课教学的几点反思科学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因此,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就成了教学的重要条件。也是完成三维目标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反思。一、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保证教学效果。六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小电动机》这课,回想上学年,由于让学生自己准备电池和小电动机,上课时发现电池和小电动机的数量达不到分组活动要求,只能以演示实验进行教学。孩子们本来对小电动机很感兴趣,都想亲自动手玩一玩,我察觉到他们表露出失望的神情。这次,我提前几周就开始准备分组材料,首先和学生一起收集了十几个小电动机,课外加工制作了电刷和支架装置。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了小电动机内部构造,研究了小电动机转动的原理。我看到了孩子们兴奋而专注地投入到观察实验当中,从交流汇报中,我体察到了他们丰收的喜悦听到的记不住,亲自体验到的、看到的才会记忆深刻深刻。二、创造条件,开发利用资源,提高探究效果。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用橡皮筋和气球做动力驱动小车运动。学校配备的仪器小车车身重,学生操作有困难,很难成功。在上完第一课后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不改变条件是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我收集了几年来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学生制作的轻便的小车模型,课堂上各小组用这样的小车安装橡皮筋或气球作动力,都能成功地让小车运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对自制小车的兴趣,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教师要善于收集、保存材料,充实教学资源。科学课学习的资料大多是学校仪器室所没有的,或不能够替代的,如果让学生自己准备往往达不到需要的数量。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保存常用的材料,不断充实以后的教学需要。如:小电动机、绝缘导线、学生的科技小制作、教师制作的教具和学具。还有象瓷砖、岩石、生锈的金属等材料。收集方法:一是发动学生把本学期分组观察的材料提前交到老师处管理;二是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指导学生制作一些常用的教具和学具。这样就提前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