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人:戴超英国现代雕塑大师1898--1986亨利·摩尔亨利·摩尔的创作风格他常接触以伦敦为基地的超现实主义和构成派的大师们,这对他的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他将超现实主义者的自由想象空间和自己对强烈人道主义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将写实形体做出空间凹陷与透空的巧妙处理,此种表现方式,建立了他在雕塑艺术创作的风格。《国王与王后》历史背景亨利·摩尔受英格兰威廉爵士的委托而创作的,并且被他天才地指定放在苏格兰贫瘠的丘陵地带的一片旷野之中。这对童话般的统治者的形象便与悠久的英国历史以及童话式的传统观念联系在一起。他们仿佛从遥远的古代一直端坐到今天,尊严而亲切,静静地伴随着荒原,永远如斯,唤起了人们无限的充满诗意的联想。自然环境的衬托更增加了这尊雕塑意味无穷的历史感与神秘感,这仿佛是向人类原始文明的呼唤,也朦胧地表达了现代人的迷惘与失落。国王与王后《国王王与王后》,青铜雕像,高161.3厘米,创作于1952年至1953年间,位于苏格兰旷野。王与后的眼睛是两个被镂空的孔洞,身体薄且长,呈扁叶状。整个作品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细部刻画亨利·摩尔对自己构思的说明:“恐怕,理解这组雕像的线索正在于这个‘王’的头部,那是冠、胡须和颜面的综合体,象征着原始王权和一种动物性的‘神’似的气质的混合。‘王’的姿态比起‘后’来显得较为从容和自信,而‘后’则更为端庄,而且带点帝后的自觉。在我开始做雕像的手和脚的时候,有机会使它们做得更为现实,以进一步表达我的想法。我想以此说明人类的温良和原始皇权观念之间的对比关系。”《国王与王后》它脱却了已往雕像那种繁复而精致的表象摹写,而提炼了的人的基本形骸。这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在摩尔的雕塑中运用广泛而灵活《国王与王后》透过这件作品,我们可以感到,现代雕塑对现实的认识,是主观的精神把握,它呈现的是一种内心视像而不是客观视像,它寻找与提炼的是一种人类自身的内在本质的美。英国亨利·摩尔《内部和外部斜倚的人体》•亨利摩尔的作品,大都采用了镂空的大孔洞,有人把这种孔洞“”称为摩尔洞是摩尔造型语言的典型体现。《工人与集体农庄庄员》不锈钢大型雕塑,高24.5米,创作于1937年,矗立在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苏联展览馆的顶部。穆希娜(1889--1953)薇拉·伊格娜吉叶芙娜·穆希娜前苏联老一辈著名女雕塑家,她是一位具有才华和大胆创新精神的杰出艺术家。《工人与集体农庄庄员》正面青年工人与女庄员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姿势,挺劲而饱含力量的躯体,高举的手臂与巨大的跨步,飘动的衣饰与摆动的臂膊,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向前和向上的总趋势,给人一种十分激越与豪迈的情绪。那富有力度与冲击感的节奏动势,仿佛一只正欲凌空腾飞的巨鹰,雄健、昂扬。《工人与集体农庄庄员》侧面雕像中的衣服紧贴着人物一往无前的身躯,富有装饰性的衣褶和飘带在风中扬起,极大地增强了雕像的运动感。人物的面部具有深刻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了当时苏联人民激越和愉快的精神风貌。《工人与集体农庄庄员》这件这件雕塑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其鲜明而有力的运动感,这是它最基本的造型特征。这件雕塑在与建筑的总体配合和材料应用上也独具特色。这件雕塑具有明确的象征性和时代感,体现着当时苏联人民的坚定意志与旺盛的时代精神。奥西普·扎特金俄国血统的法国雕塑家。他出生在俄国的斯摩棱斯克市,16岁时渡海到英国,在伦敦等地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与雕塑。1919年移居法国,先是崇拜罗丹的雕塑艺术,后又被非洲的黑人雕刻所吸引,又结识了法国正流行的立体主义的美术家,开始尝试把立体主义画家分解、组合形体的新手法引进雕塑创作中去,终于成为立体主义雕塑家中以结构和抒情性相结合为其特色的著名雕塑家。奥西普·扎特金代表作《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又译作《无心脏的都市》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兰最大港口城市鹿特丹重建被德国法西斯彻底破坏的城市,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曾经发生过的这场战争灾难,而兴建一座城市纪念碑。扎特金从构思到完成,花了三年时间。加大加长了人物的双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