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的知识分子《子夜》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提要:《子夜》的知识分子形象本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系列,但长久以来没能引起《子夜》研究者们的重视。本文从小说中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形象(专业知识分子,留洋学生,新女性,诗人)进行文本解读,以期通过对人物形象内涵的发掘,塑造手法得失的分析,来探究茅盾进行人物塑造时的心理动机及他在这些人物形象里融入的特有意念。关键词:子夜,知识分子,人物分析一,李玉亭茅盾在《子夜》的《提要》里曾把这位经济学教授设想为“赵伯韬的军师”1,但我们从今天的文本来看,李玉亭这一专业知识分子形象和资本家的关系却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层的局面,他不是纯然的依附隶属,成为资本家的助手和谋士;也非端坐象牙塔中,畅谈他的经世济民之道。自鲁迅开创了知识分子2题材以来,1930年代以前的相关作品大都聚焦于知识分子与被启蒙者、政治权力的二重关系,而鲜有能越出这传统士人所关注的宏大主题之外者。而在现实中,现代经济、现代教育及社会科学在中国的缓慢起步,势必影响到知识分子群体的构成,使之在成分上出现专业分化的趋向,一部分知识分子从而与其专业所涉的社会领域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茅盾在《读〈倪焕之〉》中就提出小说需有“时代性”的主张3,经济学家李玉亭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身兼文学批评家和作家的茅盾对于理论主张的实践,也弥补了新文学中专业知识分子角色的缺失。对于李玉亭的塑造,作者将他置身于三个社会身份中——大学教授的职业身份,在吴赵之间奔走的调停人,和张素素等交游的知识青年,通过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突出人物性格和命运,秉承了作者常用的手法。一方面,李玉亭秉持了传统知识分子所具有的道德良心、普遍理性和丰富知识,希望借此来干预社会公共事务;另一方面,他又因其专业化倾向而成为经济运转体制的一部分,遵从行业规则并为其改造。而在后者,第1页共11页我们还可从文本读出传统知识分子所固有的对主上的依附性。作者正是通过社会关系的构建来描写特殊年代特殊社会中,这样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和现代性专业知识分子的复合体。“大凡教书的人总是那么灰色的,大学教授更甚。”4拓落不羁的张素素眼里,书斋中的李玉亭无疑缺乏活跃的生命力和叛逆的情性。大学学者和罗志田所谓边缘化知识分子5的分野或许可以在此体现。但大学教授的视角和学养赋予了李玉亭不一般的洞察力,张素素眼里的“灰色”不妨理解为冷静理智的代名词。小说卷首吴老太爷去世的夜晚李玉亭就清晰地为我们描绘了上海社会的性质:“这里面有一位金融界的大亨,又有一位工业界的巨头;这小客厅就是中国社会的缩影。”6同属于知识阶层,李玉亭比他相与交往的张素素、范博文、杜新箨等人对于中国社会有着更理性和深刻的了解,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更关切社会的危亡。第九章里五卅运动纪念日上,本文所论及的四位知识分子在大三元酒家共同出场,我们从描写李玉亭对于社会危机的一番慷慨陈辞中可以发现其中显著的对比。“杜新箨的眉头渐渐皱紧了,再不发言;张素素的眼光泛出红潮来,眼光闪闪的,似乎她的热情正在飞跃。”7杜新箨显然对于局面有清醒的认识,但是我们知道,留洋归来的他“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不在乎”8;张素素追求过度的刺激,恨不能将自己消解于革命大潮中,可惜并无理智的思考。(很明显,她的立场和李玉亭截然不同)范博文严肃的点头多少与李玉亭有着共通点,但是出自诗人的敏感无法比肩于专业知识分子的识见。最终,我们看到,“李玉亭诧异地看了杜新箨一会儿,又望望吴芝生范博文他们,似乎想找一个可与庄言的人。”9也只有具备独立立场判断力的学府教授对于社会问题能发起深切的忧虑,沉浸于忧患中的他也不会理解其余人奔赴群众游行队伍的行动。游行结束后,李玉亭作为吴荪甫的说客拜访赵伯韬,却在压力下自行转变了使命,向赵伯韬献上“一片忠心”10;这在李玉亭到不是临危变节,而是“努力为大局计,在作和事老,不作拨火棒”11。我们应该同情这位富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道义责任感的经济学家,“一心指望那两位巨人妥协和第2页共11页平”12。李玉亭自己也知道做了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而在吴赵两边受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