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标准》,反思历史课堂教学议题一:课程标准要求与课堂教学取向完全一致吗,教学内容的选择、取舍与拓展能脱离课标要求吗?课程标准是是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学方法的选择的总航标总纲领。有些老师平时教学中很少关注课程标准,甚至备课都不看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有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程标准意识淡薄,不能吃透课程标准有效整合教材。一位老师在执教《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时,直到最后五分钟,才涉及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问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联为一体,原因何在?”,然后再延伸拓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该怎么办?”。在短短的五分钟之内想把这两个问题探讨清楚,其难度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草草收场。而课标是怎样要求的呢?从标准中得知,本单元的主线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的重心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只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促进因素,本课的重点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本身,而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很显然,这位老师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的时候,未能真正理解课标,吃透教材。议题二:历史课学习仅仅是为了升学吗?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初中历史课程属于义务教育,因而它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并作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初中历史课程不属于专业教育,历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所以初中历史课程对于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历史课程关注怎样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必备的公民素质。议题三:三维目标中怎样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权重关系?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高效课堂模式下,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议题四:高效课堂中老师是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吗?教师在课堂上要不要讲?高效课堂课堂实施以来,围绕教师要不要讲,课堂上应该讲多长时间,展开了长期的争论。有些地方的学校领导和教研部门机械地理解“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规定一节课教师最多只能讲15分钟,甚至拿着表坐在教室后面计时。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我认为只要教师的讲不是灌输,而是引发学生的思考,继而导致师生对话,这种讲是必要的,是值得提倡的。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同时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1的现成的结论。历史是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从空间上看,涉及五湖四海;从内容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包罗万象。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引之。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