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记者团工作参考总结范文(通用)本学期学生记者团工作从3月开场到6月已经全部完毕。从一区的角度而言,本学期主要以“带新记者”为主,其工作事实上是以二区工作为中心的,但二区新学生记者的成长并不如料想中的那样迅速,而一区学生记者的工作则由于包括课业繁忙在内的诸多缘故此未能到达预期。三个需要引起留意的咨询题:1.一区学生记者完成稿件数少除校友采访(1959级校友回校)、人物采访(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优秀共产党员)等稿件外,一区学生记者几乎没有完成其他稿件,也确实是说他们的工作特别少涉及学生活动新闻、周末谈等关注一般学生生活的层面,对新闻网和副刊的支持也缺乏,完全无视开学初制定的“每人每月3篇稿件”的要求。这其中缘故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课业繁忙和对学生生活失去新鲜感。依照学校的课程安排,一区的学生记者大多课业繁重,以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的课程为例,每天根本都是3大节课,还有大量的实验。而且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化,学生对课外复习、课外实践的需求和对保研、考研、就业的压力都在增加,加之一区学生记者对本人学习要求都特别高,因此无视记者团工作也能够理解。另一方面,学校正学生活动的投入越来越少,学生活动,尤其是社团活动在一区难有作为和开展,有特色的学生活动特别少,新闻素材的减少也给学生记者发挥才能制造了困难。因此在看到一区学生记者完成稿件数少的事实同时,也应留意到其客观的缘故,而且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在编辑部需要的情况下依然尽力分担了一部分报道任务,比方电工电子大赛、创新、微软小学者等稿件。针对这种情况能够弱化交稿指标,而改用指定活动,即不强调“每人每月3篇稿件”如此量化的指标,而改用由编辑部指定一区学生记者报道任务,同时还能够引入末位淘汰机制,例如对每学期交稿质量最差或数量最少的学生记者劝退。如此一区学生记者不用本人寻找新闻素材,而由编辑部统一治理报道任务,一方面平衡了一区学生记者的出稿数量,另一方面也催促不积极的一区学生记者努力提高本身新闻素养。本学期的一区学生记者工作,本质上已经实行了该方法,但不够全面完全。2.一区学生记者例会出勤率低考虑到XX级一区学生记者一共6人,故开学初将本来每周一次的例会改为每两周一次,但出勤率仍然特别低,但值得确信的是,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在缺席前都会先请假,并说明理由。这说明例会制度确实存在缺乏,即例会的内容设置有些空洞,例会纪律也经常得不到保证。因此希望以后的例会能有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议程,包括评报、稿件分析等,并强调例会纪律,包括专心记笔记等。其中评报机制在XX年有,但之后由于公寓收不到报纸等缘故此停顿,希望以后能够恢复。每周周末点评上上周出版的《哈工大报》,假如公寓无法收到报纸,一区学生记者能够有大约一周时间来编辑部索取报纸,不妨碍评报。评报一方面能够催促学生记者看报纸、学习新闻写作、交流稿件,另一方面也是对报纸的一种反应,理解大学生想看怎么样的报纸,对校报的长远开展也有一定作用。而会议纪律咨询题则主要由于会议地点设在编辑部,电脑面前,有人上网,有人改稿,造成了不专心听例会的现象。希望能够出台例会纪律条例,用规章制度说话,维持会议纪律。3.一区学生记者采写才能层次不齐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对某些稿件的写作不熟悉、交稿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导致这种情况的缘故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缺乏锻炼、没有有效利用例会。有些学生记者交稿少,自然得不到锻炼,采写才能也没有特别大提高;没有评报机制,例会上缺少采写才能的培养,总不能要求每个学生记者都无师自通吧。因此处理这一咨询题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前两个咨询题。两件值得欣慰的事:1.XX级学生记者都特别团结本学期清明放假期间,XX级学生记者出游大青山,活动特别艰辛,一整天,特别累,但也看出大家的团结。活动参加者、XX级学生记者一年前在二区共同的“师兄”,张宽说:“那个山特别高,但互相搀扶着,我们依然爬了上去,下山之后特别累,但留给我们的回忆特别甜蜜。”他还说:“我和这一届学生记者团的感情都特别深。”生活中,XX级学生记者也能互相关怀、协助。因此有一件事情需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