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一生物活动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张之玫(广西南宁第十四中530023)摘要活动课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发挥他们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生物活动课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初一生物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详细阐述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过程、内容、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关键詞生物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蚂蚁在初一的生物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本文以《蚂蚁》为研究主题,尝试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生物活动课中,下面就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活动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布置活动内容→分组→学生活动(收集资料、设计活动方案、实验等)→讨论交流→制作小报→成果展示→总结(收获与体会)1.活动过程1.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一节课,播放一段《蚂蚁的一生》录像片,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接着教师布置生物活动课内容,并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基本方法,让学生感到研究性学习并不神秘,为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作好准备。1.2组建活动小组为了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本活动是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活动的。由6~8个“志同道合”的同学自由组成一个活动小组,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自由组建的小组,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益。1.3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既然是研究性的活动课,是学生在研究,在活动,那么,学生就居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小组长,由他(她)们带领本组成员自行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在研究性的活动中施展才华。这种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给予指导和帮助。1.4培养学生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的收集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活动强调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以这些能力为基础的创造力,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料信息,作者简介:张之玫(1961—),女(汉),中学一级教师,理学学士。包括图书馆、互联网等。(1)充分利用图书馆邀请校内的图书管理员向学生介绍了校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图书馆目录的使用方法及借阅图书的方法;同时也进行文献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应用工具书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就学会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学习中或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使学生培养起查找和选择书刊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在同类书刊中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择出优秀的书刊,使他们能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有目的的查找出自己所想要的书刊,从而养成独立的寻找知识的能力,从小培养起利用图书馆的自觉性。(2)学会从因特网上获取有用的信息因特网上的资料丰富、全面、新鲜,是中学生收集资料的一个理想途径,也是高效的查阅方法。因特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网页浏览和信息搜寻的方法,那很可能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甚至淹没。如何从因特网上快速、高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应掌握哪些常用的信息搜寻方法?我请班上几位有名的网上高手介绍了自己上网查找资料的方法,帮助其他同学学会从网上收集资料。(3)要告诉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及时做好编码、归类、整理和收藏工作,不要轻易丢弃,有的资料很难一时判断其价值也要保存。活动课结束后,教师要检查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及记录情况。1.5交流信息,资源共享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学生间、师生间的汇报与交流,小组把自己查到的最好资料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师也把自己所查到的资料与学生交流。活动中,采用口头发言、阅读资料、讲故事(自编)的形式介绍,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可以进行思维碰撞,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提升,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课后,同学们还交换书籍和资料信息阅读,这不仅扩大了信息量,而且学生间还学会了沟通,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体现了集体的力量。1.6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能让活动顺利地开展,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才会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事先把科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