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比例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比例尺》第48、49页的内容.教学目的: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两种形式的比例尺。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教学难点:把线段比例转换成数值比例尺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比例尺脑筋急转弯师:坐公共汽车从旺苍到广元,一共要用100分钟,但有只小乌龟却只用了10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生猜:在地图上爬。师:对了。乌龟爬的是从旺苍到广元的图上距离,而人们坐车所行的是从旺苍到广元的实际距离。师: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1、操作计算。师:你们喜欢画画吗?那我们来个最简单的——画线段游戏。①长5厘米的线段②长10厘米的线段③长10米的线段师:咦?怎么不画了?生:画不下。师:那怎么办呀?快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把10米画到纸上去?生:可以把10米缩小若干倍后画在纸上。师:这个办法不错。就用这种方法画吧。学生画完,集体交流。师:你是用图上几厘米的线段来表示实际10米的呢?教师有选择的板书:师: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0米就叫“实际距离”。师:你能用比表示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生独立计算后汇报结果,师板书)师:同样是10米的线段图,为什么它的比例尺却不一样呢?(缩小的倍数不同)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即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比例尺。三、揭示比例尺的意义。(1)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1、揭示比例尺的意义师:你认为什么叫比例尺呢?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分数的形式。2、引导学生从比、倍数、份数、分数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比例尺师:实际上比例尺就是一个比,(不能理解为一把尺子)像刚才的1:500、1:200、1:100就是不同的比例尺,谁能说说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生: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生:图上一厘米表示实际100米生: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师: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例尺的情况非常多,出示中国地图,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说给大家听听。师出示弹簧零件制作图、中国地图、校园平面图。生:地图,比例尺是1:100000000,有时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是缩小的比例尺生:弹簧零件制作图、2:1表示图上距离2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厘米。放大的比例尺师:我发现这些比例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的前项或后项是1,为了方便,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或后项是1这种比例尺叫数值比例尺。所以在求比例尺的时候通常把比的前项写成1或后项写成1的形式。四、根据意义,了解线段比例尺1、出示一副标有线段比例尺的校园平面图。观察图,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1、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40千米。小结:不管是缩小的比例尺还是放大的比例尺,我们都要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与缩小比例尺不同的是:缩小的比例尺前项是1,,放大的比例尺后项是1。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可以进行转换.把线段比例尺转换成数值比例尺只要把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简就可以了.师: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1厘米:40千米=1厘米:40000米=1厘米:4000000厘米=1:4000000五、巩固练习,灵活运用1、练习:(一)填一填(1)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3)出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