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朵芬芳的花五十六朵芬芳的花》说课说课稿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衡南县第八中学的音乐老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中的第一节《五十六朵芬芳的花》,本单元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和民乐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们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既平等又多元化的文化价观。教材分析:本节中包含四首乐曲《辽阔的草原》、《酒歌》、《歌唱美丽的家乡》、《一杯酒》均为少数民族的民歌和民乐,有着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1.《辽阔的草原》这是流行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一首传统的“长调”民歌。全曲表现一个年轻牧民虽然有了爱人,但爱人的心思像随时都可能遇到泥滩的草原一样,令人难以捉摸。蒙古族长调旋律舒展悠扬,气息宽广绵长,感情深厚,节拍自由,大多为散板。唱时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式的润腔。2.《酒歌》这首歌又名《年轻的朋友》,是在我国广为流传的藏族酒歌。它把对朋友的美好祝愿,通过优美的旋律酣唱的表达出来,情韵连绵。藏族酒歌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喝酒时的民间歌曲,有时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是藏族城乡人民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其歌词内容包括祈祷、庆贺、喜庆、爱情等。3.《歌唱美丽的家乡》这是一首贵州苗族民歌,音调高亢嘹亮,曲调明快,节奏自由,热情奔放。4.《一杯酒》这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新疆乌孜别克民歌。歌曲为小调式,具有浓郁的舞蹈风格。歌曲曲调前后统一,又有变化,歌曲简朴,富于生活气息,它生动的表达了乌孜别克族人民对家乡和祖国的无限热情。学情分析:高中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学生能够辨别出本课六首音乐作品所属的少数民族,但在归纳音乐作品中体现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的能力欠缺,部分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不清楚,所以在辨别歌曲所属民族时有所障碍。教学目标:能够分辨出六首歌曲所属民族;能在分组讨论后进行归纳音乐作品所属的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能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搜集至少1至2个少数民族的文字、图片、然后在班级进行演唱、演奏。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演唱熟悉的少数民族歌曲,能够辨别出音乐所属的民族及其该民族的风格特点。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学习音乐的不同民族和不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教学流程首先老师要把歌曲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给学生听,在每首作品欣赏的同时对作品大致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解释与引导。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将不明白的地方告诉老师,老师细心讲解。比较欣赏六首民歌,提示学生注意听他们的节奏、节拍、曲调、以及情绪,并比较他们不同的风格特点。简介六首音乐作品简介音乐的民族风格提出问题:音乐的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对整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板书设计: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五十六朵芬芳的花要求:能够分辨出所欣赏的歌曲所属的民族;听作品简介其艺术风格及其该首作品所独具的特点。根据聆听作品和自己日常所掌握的知识对每个民族的民歌进行比较、分析,感受各民族音乐的韵味。进行课上互动表演。教学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理论、学习方法做了全面的分析,自己感觉到自己备课太拘谨于课本,教学理论背诵的不够清晰有条,学习方法还可以,课上可以和学生有趣的进行讨论与探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的不能够积极的配合老师,积极的融入到课堂里面,原因可能是因为课堂气氛的僵硬,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可以在课堂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用更巧妙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音乐的欲望。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那么我会在课堂的中间环节,也就是学习气氛比较僵硬的时候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互动,留出充足的时间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喜欢音乐热爱民族文化的兴趣。不管是教材要求表演的歌曲还是聆听的音乐,我都把听放在首要部位,以学生感受为先,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高中学生的想象是天真无邪、纯洁无瑕、自由自在的,犹如一张白纸,你一笔,我一笔,用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