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蓝田县孟村中学——高军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已经迅速兴起、普及,使人们对信息技术追求的欲望空前高涨起来。而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先进的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也相对较晚,虽说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计算机的应用的真正价值很难使他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计算机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至使好多学生对信息课的学习不重视,觉得学不学都没所谓,而只会对计算机表面上的一些浮华的内容和信息感兴趣,并没有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加之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致使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流于形式寸在多类问题。分析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对加强农村普通高中今后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人根据自己多年在农村高中的从教经验,就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自己对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受高考指挥棒及传统教育的影响,思想认识不够,各级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多数人的眼里,信息技术就使副科,不加入高考,开与不开都一样。所以虽说信息技术已经加入必修课的行列,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很多人看来,信息技术课和以往的计算机课没有什么两样,讲的仍然是计算机知识,练的仍然是计算机相关的操作,不同的是每周有两节固定的课时保证。信息技术课不过是计算机活动课正规化而已。在个别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老师的主要工作不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而是为学校其他部门和其他学科服务,如打字、排版、做课件等,甚至为了做课件,可以将信息课停上,或简单地将学生放入机房,毫无目的地练习。信息技术教师完全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辅人员使用。这造成信息技术课教师无精力钻研教学、进行科研,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课堂教学效益低下。二、教学课时设置不足,教学不能全面进行,取舍困难。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136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一般从高一年级开始,每周2学时,开设2学年,总计136学时。”但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不参加高考,只参加会考。农村学校一般在高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节,在会考后,学校一般就不再安排信息技术课程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除去期中、期末考试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外,实际信息技术课程大约在40学时左右。这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规定相差甚远。由于教学课时设置严重不足,使得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只能依据会考考纲内容进行取舍。即便如此,如果根据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完成。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只能凭自己的经验与考试内容两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三、设备配置不齐、后续经费困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校校通”工程发展形势下,不少农村中学,配备的计算机大部分是兼容机,有的甚至还是386、486,机型落后,已无法满足网络教学、多媒教学的需要。有的农村中学虽响应了国家教委号召,配备了配置比较高的计算机,但所配备的数量与班级人数不相配,现在正是初中、高中高锋期,班级人数大大增加,所配备的数量远远不够,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甚至有的农村中学由于缺乏经费,机房难以运转,一个机房一个月电费一般在1600元左右而且机房高负荷运转,计算机损坏率高。另一方面,学生相应的代管费却不能收取,致使许多学校因此而影响机房的使用,影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四、师资力量不强,课堂教学模式单调,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由于师资培养滞后,教育行政部门也未采取严格的上岗考核办法,农村中学懂网络、懂计算机的专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很少,承担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教师仍然是原来计算机教学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非专业化教师占的比重较大。由于队伍建设抓得不实,形成了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力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