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生物课《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工作,落实在我们的全部教学活动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角色和任务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者,而是要成为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甘泉: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蜡烛”“园丁”,而应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也不断地汲取养分丰富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而是一张“网”和网鱼的技术与技能。教学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悄然发生变化。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学会“织网、用网”。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那么到底什么是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好的课堂教学标准呢?在《当代教育科学》中吴永军先生是这样写的: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该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还写到: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讲,好课的具体标准应包括: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慧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其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2.教学内容组织得当。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3.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基本参照;运用上要强调科学化、艺术化、个性化地运用。4.教学评价要完善。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要予评价;评价的方法与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那么,怎样上好一堂课呢?我认为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备课备课时教师要时刻不忘新课程理念,吃透新课标;时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需求、自主性、尊严和生活;备课中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教材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和学校实际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制作简单的教具,开创适合自己、适合学生以及适合学校特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此外,备课中教师还要从根本上备学生,即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变化,及时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学资源,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过程成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由师生甚至是家长和社区人员共同创造、建构的过程。二、上课上课是关键。备课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规划;而上课是对这一规划具体落实的过程,它面对的是有情感、有独立的思维方式的学生。因此教材与教案无非是个凭借,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敢于挑战自己的教案,要追求自己的思维同学生的思维在特定情境下的碰撞与交流,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从动作、情态、语言等方面去激励学生、去关注学生、去鼓舞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自主者”,课堂上的“小演员”。我们还要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得出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答案、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正确的结论要鼓励,错误的观点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的深入思考,真正做到“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