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解《红楼梦》人名《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⑴(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再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王熙凤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秦可卿则是“情可钦(亲)”,冯渊是“逢冤”,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地名“青埂峰”则是“情根峰”等等《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人名拾趣只触及到一点皮毛而已。注:⑴《广韵》:冷,难,音相近,可相通。贾宝玉,因系女娲补天时所剩下的一块顽石,无材补天,后来投胎凡间,生在贾家,贾母、王夫人等视如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儿,一心要培养他成为贾氏门宗的“合格接班人”。可是此儿“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于国于家无望”,所以贾宝玉者,乃是“假宝玉也”,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纨袴子弟。作者暗示了封建社会之天已是无材可补,新生一代是封建阶级的叛逆,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代,从贾宝玉身上,透露了作者初步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林黛玉,原系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株绛珠仙草,故到凡间后以林为姓。黛玉者,等待宝玉之谓也。因在天时,她受到神瑛侍者(即宝玉的前身)“日以甘露灌溉”之恩,修成女体,到凡间来“酬报灌溉之德”,把一生的眼泪还他,所以林黛玉长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说她的才华胜过聪明的比干,也暗示了她将如比干一样遭人陷害而死;她也会像西施一样不能和自己的心上人结合,只是等待而已。从灵河岸上来,仍回离恨天,去等待宝玉的归去。作者写黛玉聪明灵秀,有诗人的气质,有读书人的书卷气,更有大家闺秀的风韵,实际上是否定了“女子无才就是德”的封建观念。通过贾宝玉诉肺腑,表明他们是一对蔑视功名利禄的叛逆者,是对心灵相通的“新青年”!但封建统治者贾母和贾政等人是不会容忍宝黛这种离经叛道行为的,所以宝黛之爱情只有以林的泪尽而终。薛宝钗,是宝黛恋爱的“第三者”,严格说来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钗”为妇女发髻上的一种首饰,比如金钗是一种装饰品,宝钗者,乃宝玉的装饰品也。薛、谐音雪,即易化之物也。说的是宝玉虽然与薛宝钗结为夫妻,但只有其名,并无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