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感动的事教学目标:1.在口语交际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2.学习课文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把语句写通顺。3.通过教师示范、生生互改等形式学习评改习作,培养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教学重点: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写具体,把语句写通顺,运用细节描写突出感动的情节。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写通顺,感动自己,打动别人。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下水文;学生习作的文稿纸;评改习作时的红笔。学生:1.阅读近期的报刊、新闻;观察周围的人、事;询问父母;2.发现并记录感人的事件人物,积累写作素材。3、阅读同龄人的成功习作。4.每位学生准备一件自己身边的、或亲身经历的令人感动的小事。5.准备写作时的钢笔或水笔;修改习作时不同颜色的笔。教学过程:一、交际引人,导出习作要求,明确要求。过渡: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向我们讲述的故事感人肺腑,深深地触动了我们。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写下来?1.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习作四。请大家翻开课本,读读习作要求,划出要点。2.指名说说习作要求。板书要求(事情写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学习评改。)二、集体阅读,分享感人故事过渡:在我们的身边同样有许多感人的真情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身边的一个故事。请看屏幕!(课件屏幕滚动播出林萍事迹的教师下水文,播放音频文件。)“一座小桥,连接着河东河西;半叶肝脏,连接了两个陌生的生命……”在我们骆驼团桥村里,有一个普通的妇女,用自己48%的肝脏挽救了同村女孩的生命——她就是林萍。去年4月,徐洁躺在病床上,肚子隆起,双脚浮肿,如果不进行肝脏移植,生命就只剩两三个月了。林萍得知后心如刀割,毅然做了血型配对,结果配型成功了。尽管家人极力反对,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上了手术台。术后很多人都问她:“当时你就不害怕吗?”脸色苍白的她平静地说:“不害怕是假的,手术前一天晚上,我还反复问自己,这个手术真要做吗?——可是一想到,徐洁只有8岁,像花朵一样,如果就这样枯萎,太可怜了!我应该救她。”多么善良的心灵,多么质朴的话语啊!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三、回忆生活,分享感人场景过渡:林萍阿姨捐肝救人是一个壮举,但生活中更多的是小事,很多时候,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安慰的话语、一盏照明的小灯都能让我们感到温暖,甚至久久不能忘怀。1.(课件出示图片音乐)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故事呢?静静地想一想,一会儿我们来说一说。2.同桌交流感人场景。3.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4.前后同学交流,互相提醒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四、回忆课文,回顾表达过渡:刚才我们概括地写下了心中的感动故事,如何把这些事具体地写出来呢?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的精彩片段!1.课件出示课文典型片段一,教师引导回顾表达方式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踩着人们的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桥》<1>学生读文,回顾表达<2>小结:这是《桥》一课的感人片段,你看,作者抓住了老汉的外貌、语言、神情,还有动作等展开了一系列细节描写,一个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老共产党员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2.课件出示课文典型片段二,教师引导回顾表达方式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