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师生问答的几点思考语文课上师生问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可是我们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就是现在的高中生他们很少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面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他们多是以沉默来回答。即使指名回答也多是声如蚊蝇,语焉不详。到最后多是老师自己“自说自话”“自问自答”来结束自己的问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氛围当然可想而知。面对这种让人尴尬的局面我想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点改变。一、问题设计必须目的明确,所指明确,要让学生有兴趣愿说,有话可说让我们先看几种语文课常见的“问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啊?是哪个朝代的人啊?”这样的问题几乎可以说是“无效”问题。这种问题没有需要思考和整理思路然后流畅表达的必要,太没有“技术含量”,很容易让学生心生懈怠,懒得动嘴,保持沉默。以《赤壁赋》为例,如果我们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了解作者及背景,那么就可以将问题设计为:到目前为止,大家对苏轼的了解有哪些?这种极其宽泛的设计方式完全可以保证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回答,学生会有话说。即使他们说到“东坡肘子”也无妨啊,你倒可以顺势引出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放旷和乐观”。甚至还可以“卖个关子”:由此你可以看出苏轼这人个性如何?只要我们能“清醒”地知道自己的问题设计初衷,就完全可以掌控学生话语的“洪流”。最怕的是学生不说,我们的问题如涸辙之鲋一般被“晾着”。我们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另外,问题的陈述要指向清楚。比如这种问法就很不可取:《小狗包弟》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种问法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开口,也只能沉默了。然后我们也就一边叹息着“学生基础太差了,连这个也不会”一边自问自答。其实完全可以换个角度问。比如可以先读一段语言风格极其鲜明的文章或辞藻华美,或尖锐犀利,或睿智深邃。然后让学生谈谈这几段文章和巴金先生的文章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到巴金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也就是说问题的切入点要尽量小。二、学生回答过程中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1我们过分相信自己“讲”的能力,以至于大多数时候我们认为学生支支吾吾词不达意的回答没有任何效果,因为他没说对啊,没说到“我们心坎上”。所以我们相信当学生没说对,不会说的时候,我们说了,学生自然就懂了,应该就会了。这是几乎没有逻辑的推理。学过舞蹈的人最明白。教练做的动作再怎么标准,那也只是教练会。作为初学者,他们的进步就是在歪歪扭扭,极不协调的步子中慢慢知道怎么样的动作才是标准到位的,甚至是美丽的。而教练也就是在学员“难看”的动作中知道他的问题在哪,指导也才到位有效。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即使磕磕巴巴词不达意,甚至前后矛盾,只要他能开始说,就已经意味着他开始在极力理清思路,组织语言。这时我们做老师的唯一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比如一个学生在被老师叫起来翻译《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将“约为婚姻”翻译成了“于是他们相约结婚”。老师很夸张地说“相约结婚?刘邦和项伯相约结婚?”学生哄堂大笑。这个学生面红耳赤地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他的回答。而另一个老师教授《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时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杜甫的这篇传记很好地将诗、史、人结合在一起了,你能简要分析一下吗?”这是一个总结性问题,比较大,学生回答自然有难度,边说边停顿“嗯,就是说,在长安的时候他……”老师及时接着说:他写了什么诗呢?学生自然容易回答。然后接着又问:“那你看这个时候长安的历史现状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地完成了回答。之后学生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地面带微笑坐下了。老师在学生不能迅速流畅回答时,并没有不耐烦地让其坐下,也没有粗暴打断,而是不动声色地将大问题换成几个小问题,不断“领着”学生前进。这种师生问答才是有效而且积极的,也能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学习中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成就感。让学生自己感知自己的进步,体会学习的成就感,这才是我们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最有效的办法。三、回答问题之后的点拨要到位,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和没有回答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很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