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教师:龙振娥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主要教学内容是拼音和汉字的识记与应用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它既是语文的教学目标,又是教学重点。特别是汉语拼音的教学是本册教学的难点,如果没有把握好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就会有一部份学生基础不扎实,以至于影响到日后的教学,所以起步与启蒙尤为重要。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人才应该具备的最主要的几项技能是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它们几乎样样都与语文悉悉相关,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就要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下面我就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阐述。1: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朗读最初的简单技巧为“轻重、速度、节奏、停顿”等方面。刚入学的小学生朗读儿歌、课文,就像“和尚念经”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速度慢的像“老牛拉车”,而且句末拖音严重,没有节奏感,不能掌握它的轻重,也不知读到哪里该停顿。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教学时尽量让学生做到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比如:在学习古诗《画》的时候,朗读时,学生不会把诗中的远和看、近和听等词连起来读,也不知道在诗句中间稍加停顿,重点字也不会读得重一些。于是我多次带读,并要求学生看手势朗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把诗的美念出来,若出错及时纠错。并告诉“人来鸟不惊”要读得轻些,意思是怕惊动了树上的小鸟。在试读的时候,谁知这些“小精灵”们领悟性真高,读得绘声绘色,好像真的站在小鸟旁边一样,很有感情的把它读出来,收效甚好。2、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语言表达是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和阅读的综合运用,是各种学习能力、智力的尖端反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熟练的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个将所学知识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因此我每天课前安排一个学生花几分钟讲一个故事,之后让其他同学再点评讲故事的同学哪里的词汇用的好,哪里的词用的不够恰当,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综合的点评。这样,说者在听到他人的肯定时受到鼓舞,对于同学的异议也会印象深刻;听者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培养了倾听能力,学生只有会“听”才能更好促使他们认真听,并能发现他人的闪亮点,为自己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如我班的学生裴艳在讲《狼来了》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牧童在放羊的时候觉得很无聊,就想捉弄一下村民,于是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村民听到喊声,从四面八方赶来……学生评议说:她用了无聊、捉弄、四面八方等词语,用得非常好,表达的时候语句也非常通顺、流畅,而且声音宏亮,我们就象听小喇叭广播一样很好听。我们班的郑峰,他平时回答问题就是前言不搭后语,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更是件难事,于是每当别的同学讲故事时我都让他站起来认真听,然后下课再让他重复说一遍,现在他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另外教材中单元后面也都会有口语交际的具体训练内容,我根据教材和大纲要求,有步骤有重点的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训练。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郭沫若曾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并且《新课标》中也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尤为重要,否则会影响学生写字能力的发展。字能体现一个人的内涵,字如其人,写字的过程就是学习做人。所以我积极鼓励班上的学生练习书法。我班的女生熊思颍,她入学时写字的姿势非常不标准,身子向左转,本子左边边缘几乎与课桌边重合,而且笔杆不是放在食指和大拇指之间的“软床上”,而是五个手指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