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美读法)→提问思考→鉴赏(合作探究法,体验法,发现法)→总结(归纳法,发现法)→拓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2.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荆轲刺秦这一事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在中国燕赵大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难怪古人说“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荆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荆轲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也就是说,他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年。司马迁为其立传,评价其“名垂千古”。在《史记》当中记录荆轲的文字和《战国策》中的记录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动,这不仅反映了史学大师司马迁对这篇文章的喜爱,而且反映了司马迁对荆轲的重视和偏爱。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荆轲身上的拔刀相助,诚信勇敢的侠义精神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荆轲,让我们一同感受荆轲慷慨悲歌的情怀,我们一起来学习《荆轲刺秦王》。二、《战国策》及背景简介1.解题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2.《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不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3.背景简介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三、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配乐朗诵范读,学生齐读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第一部分——开端(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