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中加强反思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练习的能力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新的课程标准从全面育人的角度,提出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和反思意识”的目标。如何结合实验教材的内容,采取怎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把这种新的目标落实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为此,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反思是指人们对于自身的行为思想等进行思考的过程,是一种对认识活动的再认知。反思性学习是对学习过程始终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具有一种执著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我也认同这种观点。目前,心理学界热点问题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也就是反思智慧。然而,学生面对学习常常疲于完成任务,不花时间进行反思。尤其是在练习课上,教师往往是主观地根据教学任务、内容自己制定练习内容。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完成练习任务。并没有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情,一旦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错题,只满足于把错题改正过来,就算完事了。并没有认真反思自己的错题原因。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去寻求自己的错误原因、不会独立进行练习、更不会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针对以上问题,我初步尝试通过在练习课上增加反思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清楚地了解自己前期知识掌握情况,准确分析错题原因,并且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对自己错题负责的好习惯。二、练习课的流程图。在阶段练习课上,我把课前参与和课上的反思性学习活动相结合,设计了练习课课堂教学流程图,如下:课前积累错题——分析错题原因,确定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给予复习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自测——检测三、流程图说明。1.课前积累错题:教师为每位学生都准备了错题口袋,平时无论是课上课后,还是练习册中所出现的错题都要求学生把它抄在特殊准备的纸条上,装入口袋。2.分析错题原因确定自己存在的问题:每次出现错题时,学生都要先找到错题原因,并用不同的符号把它统计在口袋的目录上。从目录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3.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错题有针对性给予复习指导: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分类整理,并强化知识点;根据学生前期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可供选择的不同类型的练习题。4.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前期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师提供的相应练习题进行强化。5.反思自测:在进行练习后,根据答案,反思自己的情况。每道练习题后面都附有相应的答案,学生在做完练习后可以根据答案自己进行检查。6.反思检测:教师在一节练习的最后,设计综合性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结果将作为本节课的成绩。四、实施方法。(一)课前积累。1.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更何况我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我首先为他们每人都准备了一个纸口袋,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由他们自己设计绘画一个错题积累的口袋,名字也由学生自己确定。这下孩子们的兴趣可来了,有的为口袋绘制了精美的花边、有的找来了许多卡通图。口袋加工好了,该起名子了!有的叫“生病的数学题”,有的叫“小小积累袋”,还有的起名叫“马虎口袋”。学生们生动的起名显示出学生对于这个小口袋的无比喜爱。从而激发了学生反思的兴趣,增强了反思意识。错题口袋准备好了,我又为学生们提供了许多裁好的及时记载反思过程的小卡片。卡片有发给学生自己的,也有放到小组中备用的。学生对这一切都非常感兴趣。例如:有一次,我突然要求学生们取出口袋查看,结果全班没有一名同学忘记带,并且都保护的很好。由此可见孩子们的重视程度。2.会使用错题符号:反思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学生的错题原因分成几类,并用符号形式表示出来,使反思变得简单易行。例如:表示抄错数。表示计算错(计算错又细分为:圆1是进位退位问题。圆2是末尾少零。圆3表示20以内加减法不过关。)表示看错符号。表示单位名称错等。为了使学生的反思过程好操作,我把这些符号及其所表示的意思都贴在了板报专栏中。需要使用符号的时候,学生们会轻而易举地从专栏中找到。每次练习后,学生都不仅要先分析错题原因,还要再用相应的符号在错题旁边做好标记,之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