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应加强学生体育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培养贾家镇初级中学陈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问同学们最喜欢课中什么课,绝大多数同学均会选择体育课!在与班主任的交流中也证实了这点。可是,学生是不是在优育课上就有很大的热情呢?答案是:不一定。体育课上,当我们进行练习时,尤其是有一定强度和量的练习时,一些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就会消极“怠工”;当老师安排自由活动时,只有部分同学会进行篮球、乒乓球的练习,多数同学会到小卖部买自己喜欢的零食,然后三五成群的聊天或回教室。以上情况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课,不是因为他们对体育课有多高的兴趣,而是喜欢体育课上自由的氛围,他们最喜欢的体育课就是铃声响后,集合做操后就自由活动。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应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和良好练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养成锻炼的习惯体育课就不可能成功,更不用说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了。因此,体育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更要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强调学生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体育的兴趣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同其它文化课一样也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它是作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环节。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三基”,具体目标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其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而体育课却有各种类型的课,应根据各种类型课的特点与任务要求进行组织上课。具体衡量一堂课的质量,总的应从这次课的类型与具体课的任务考虑,而评定整个体育课的质量,却离不开学校体育课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所占的地位作用这个大前提,因此确定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首先,就应明确学校体育课在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或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建立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再具体深入研究学校体育课的上法。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样,不可能为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打下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有兴趣,否则活动的效率则难以提高。体育课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是有兴趣的,但是由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往往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