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江陵端午祭赛龙舟离骚江陵端午祭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离骚》《天问》《九歌》《九章》作品影响:1.开创了文人为诗(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时代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4.忧国忧民的理想主义精神屈原的作品屈原的作品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列传》诵读指导(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鞿——謇/朝谇/而/夕替。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语法总结1、通假字错:通“措”,措施郁邑:通“郁悒”离:通“罹”圜:通“圆”章:通“彰”,彰显2、古今异义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认为贫困:经济困难/处境困窘改错:改正错误/改变措施工巧:技艺巧妙/善于取巧陆离:形容色彩繁杂/修长的样子流亡: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随流水而消逝3、词类活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长,名词用作动词,加高,加长。4、特殊句式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之,定语后置:岌岌之余冠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吾”。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介词结构后置5、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题解“离骚”者,离:通“罹”,遭受。犹离忧也。——从课文中看,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忧:哀:民生之多艰朝谇而夕替怨:灵修之浩荡众女嫉余时俗之工巧郁邑侘傺屈原是怎样选择的?宁溘死以流亡兮—自比:鸷鸟之不群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自处:屈心而抑志伏清白以死直兮—自勉:固前圣之所厚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悔: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彷徨迷茫进不入以离尤,屈原又是怎样选择的?思想:退将复修吾初服———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余独好修以为常。—行动: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