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第周星期班级:姓名:20.秋水第一课时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0分)(1)秋水时至(按时)(2)百川灌河(注入)(3)不辩牛马(分辨)(4)东面而视(向东)(5)不见水端(尽头)(6)始旋其面目(旋转,掉转)(7)闻道百(听说)(8)轻伯夷之义者(认为……轻)(9)则殆矣(危险)(10)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2.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4分)A.轻伯夷之义(轻视)B.少仲尼之闻(名声)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D.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提示:B项“少仲尼之闻”中的“闻”不是“名声”之意,应为“学识”。)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6分)(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译文:认为天下的美都在自己身上。(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俗语有这样的话:“听说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这是说我啊!第二课时(一)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1.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10分)(1)写黄河雄壮开阔的语句是:百川灌河。(2)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3)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4)写河神认为自己的浅薄之处将被“大方之家”耻笑的语句是: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5)由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望洋兴叹、贻笑大方。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A.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B.“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C.“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D.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3.本文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3分)答: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4.读了这篇寓言,你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4分)答: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要谦虚,不能自傲;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等。(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目不见睫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注释】①庄: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臣愚患之患:担心。(2)故曰:“自见之谓明。”故:所以。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王之伐越,何也?译文:大王进攻越国,为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本文后,你想到了与本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2分)答:知(智)者不惑;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任选一个)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答:开始楚庄王不顾国内“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可知楚庄王是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但是,听了庄子的进谏后“乃止”,可见楚庄王又是一个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人。附:【参考译文】楚庄王想进攻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进攻越国,为什么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强。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所以了解某件事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说:“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叫做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