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周原一中七年级数学学科学习导案班级:姓名:编写:审核:课题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课型新授科任教师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2.掌握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中考考点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性质重点对顶角的识别,补角、余角、对顶角性质的应用。难点补角、余角性质的应用。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知识填空问题探究一、前置诊断,开辟道路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和.2.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3.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4.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度,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5..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度,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1.由课本38页“议一议”可得结论为(对顶角的性质):2.由课本39页做一做可得结论为:生成问题教学过程预设课堂流程时间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课堂训练检查预习了解学情3检查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情况认真完成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旧知,引出新知识。激发热情,引起兴趣。组内交流合作解决5问题训练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之后全班交流.1.下列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ABCD2.(1)若∠A+∠B=90°,∠B+∠C=90°,则∠A∠C,理由是(2))若∠1+∠3=180°,∠2+∠4=90°,且∠1=∠2,则∠3∠4理由是3.如图,直线a,b相交,∠1=38°,求∠2,∠3,∠4的度数。4.一个角的余角的5倍等于它补角的一半,求这个角的补角。5.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可以都是锐角吗?可以都是直角吗?可以都是钝角吗?总结串联,纳入系统: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2、领悟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感触最深的是什么?3、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困惑?组间交流成果展示15教师先批阅每个学习小组中做的最快的同学,再由他批阅组内其他同学的练习,之后由他总结汇报组内同学的完成情况,并分析错误成因.总结概括5反馈提升10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AOB=61°30′,求与∠AOC互补的角的大小。布置作业2周原一中七年级数学学科学习导案班级:姓名:李百胜编写:审核:课题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课型新授科任教师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垂线的性质.2.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把握垂线段最短的含义,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中考考点点到直线的距离,把握垂线段最短的含义重点垂线的性质的运用。难点运用垂线的性质解决问题。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知识填空问题探究一、前置诊断,开辟道路1、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它们的交点叫做3、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与已知直线4、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线的所有线段中,最短。5通常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6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1.课本41页“做一做”。2.课本41页“想一想”由(1)得结论为:由(2)得结论为:3.课本42页“议一议”生成问题教学过程预设课堂流程时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间课堂训练检查预习了解学情3检查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情况认真完成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旧知,引出新知识。激发热情,引起兴趣。组内交流合作解决5问题训练独立思考,组内交流1\判断:(1)若直线AB⊥CD,那么∠ABC=90°。()(2)一条直线有无数条垂线。()(3)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都能且只能画这条直线的一条垂线。()2、画一条直线L,在直线L上取一点A,在直线L外取一点B,分别经过点A、B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直线L的垂线。3、如图,要把水渠中的水引到C点,在渠岸AB的什么地方开沟,才能使沟最短?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4、如图,OA⊥OC,∠1=∠2判断OB与O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组间交流成果展示15教师先批阅每个学习小组中做的最快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