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评价:点燃孩子的创作激情作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受到老师们的高度重视,然而,未必重视了就能做得好——小学生作文评价如何写,这确实是一个让语文教师为难的问题。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一贯如此,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有时教师即使精改详改,学生拿到后也只是用眼睛瞥一下成绩,就丢到一边去了。而那些“作文难,刮肚又搜肠”、“作文难,作文难,为写作文魂欲断”还是成了学生的口头禅。为什么学生对着作文,竟如此的苦恼。那是什么扼杀了学生的自信?仔细思量,我想这可能是我们的作文评价过于简单和严厉,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磨蚀了学生的自信心。因而,实施激励性评价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学生害怕作文问题的关键所在。所谓作文评价,就是对学生习作的价值作出评定。一个好的评价,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点燃学生习作的热情,而一个否定性的、批判性的或不恰当的评价,则会使学生从此灰心丧气,甚至对写作产生排斥心理。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在作文评价方式上做了初步改进,也收到了显著成效。通过实践,我认为: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对学生的习作实施激励性评价,可以消除学生的失败感,树立成功感,对建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有明显的收效。(一)以欣赏的目光看儿童的习作作文是一项难度最大的语文综合性训练。孩子交上习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把握尺度,扎实训练。可是,不少教师还是用老眼光居高临下看孩子的习作,把分数压得低低的,好像少给分数就是“要求严、水平高”。有的老师用“优、良、中、差”下评定,获“优”的学生寥寥无几,激励评价成为极少数学生的专利品,大多数孩子在“写作基础太差,要多下苦工夫”之类的否定性评价中失去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地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赏识的渴望。写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学生写作的近景性动机,也是直接动力之一。”激励性评价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帮助他们体验写作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以欣赏的目光看儿童的习作。在充当读者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孩子的朋友和知音,热情地、富有同情心地细读孩子的作品,尊重他们的劳动,照顾他们的情感,善于发现习作中的“亮点”,无论思想、取材、布局、表达、情感还是态度,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以达到激励成功的目的。(二)用激励的语言写习作的评语写评语是作文评价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可有的老师把评语当成宣泄情感的工具,把写不好作文的怨气发泄到孩子的身上,用“这么马虎,能写好作文吗”这类“批评性”评语来“教育”学生,学生作文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其实,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评价,激励的语言都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使之成为克服困难和发奋进取的动力。评价时,教师要从鼓励学生进取为出发点,以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为准则,针对学生的实际,用多把尺子衡量,用发自内心的激励性语言写评语。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可用“欣赏激励式”评语,如:书写如此工整,表达如此流畅,感受如此深刻,你的写作态度与语言基本功告诉老师:你是一位很有天赋的小作家。”对问题较为突出的习作,我们可用“肯定提示式”评语,如《新型电话》的评语:“能把新型电话的特点和用途写得那么具体,说明你是个善观察、有毅力的孩子,如果能换个直截了当的开头,这篇习作就更棒了。”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用“鼓励提高式”评语,如:“在你眼中,我们的校园多么美丽,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表达了你对学校的爱,如能按顺序来写,使习作的脉络更清楚,这首校园赞歌会更动听。”评语改革后,孩子们爱读评语,爱写作文了。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每次发下作文,我就兴奋地、一次又一次地读老师的评语,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写作的勇气,是我写作的动力。”实践证明:激励性评语对儿童写作产生的作用是深远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