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早恋的引导措施了解了孩子早恋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早恋不是不过是成长过程中对自我、对异性的探索,是学习如何和异性打交道、如何表示爱和接受爱的彩排。但我们对孩子的早恋就可以放手去让孩子做决定,而不做任何管理和引导吗?显然是不行的。理由如下:一是孩子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在早恋中的孩子很难为自己的行为设定边界。在初一或初二的孩子,他们虽然理性思维有了发展,但理性思维处在断续之中,象摇头的台式电扇,理性之风一会刮到了孩子的身上,这时他的行为象一个大人,事做的很有条理和章法,可很快理性之风摇走了,感性又笼罩了全身,这时,他们是情绪,情绪就是他们。“孩子,你为什么不愿意到学校去”。”学校没有任何意思,在哪我难受死了”。如果在这时,你试图讲道理去说服他,对不起,他听到了,但思维却不去分析和思索,因为他现在不高兴,情绪在笼罩着他。如果孩子已经17岁了,同样的问题问他时,他会回答:“我不想去,是因为语文老师说话霸道,我讨厌听他的课。”如果你讲道理,他虽然可能仍然不高兴,但你的话他会去分析思索。因为这时的孩子理性思维已基本成型了。正因为他们或她们仍然在大部分时间被感性思维所笼罩,因此只要时间,地点合适,一对独处的、又相互充满好奇和激情的孩子会突破边界,相互探索他们难以承担责任的秘密。因此,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对早恋进行引导和管理,避免悲剧的产生,是必要的。二是早恋所体会到的彷徨和痛苦,是青少年难以承受的。青少年的心智还处在相对脆弱的发展过程中,迷恋在早恋中的男女少年,对对方的一言一笑,一喜一怒,都千思万量,辗转反侧。失恋后很多少年更是痛不愈生,由此引发情绪的激烈爆发;再加上家长老师给予的压力,往往导致他们郁悒难解,不是由此产生对异性不再信任,就是自暴自弃,甚至有的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或后悔作出了自杀或其他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而这样的情感激烈碰撞的过程,同时对少年男女这一阶段发展理性思维的主任务是一个极大的阻碍。因此在他们还难以对自己行为正确认识和负责的时候,对少年时期的早恋的引导和管理,决不是可有可无,否则就不是对孩子的现在和未来负责。那么如何管理和引导他们的早恋行为呢?基本的要求是尊重孩子的感情,管理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建立家规,保证其交友的安全。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他们一般会有选择的告诉家长他们身边或身上发生的事情,不再象幼儿一样口无遮拦。而且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活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家长想把他们束缚起来是不现实也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这样为家长了解孩子和约束孩子的行为带来了难题,因此树立切实可行的家规,对及时察觉孩子的行为变化、保证他们的安全是有效的。针对早恋的家规应当包含以下两条:一、放学后回家的时间。对此规定的原则是减少孩子放学后回家前在外时间过长,防止男女之间单独接触机会出现的过多。二是外出游玩或进行其他活动必须多人,而且时间提前必须告知家长,管理的目的同上。在制定家规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处罚措施。如家长规定了晚7:00回家,但孩子迟到了一个小时,用什么处罚呢?如果你的处罚是:回来晚了,就别吃饭。显然,你不会天天让他晚上饿肚子,这样的处罚肯定留产,结果是导致家规的失效。如果是你改为:你迟到了,我明天将会在你下学时到学校门口接你和你一起回家。那孩子就会感到你的认真负责和这条家规的不可动摇,他轻易不会再犯了。二是提高孩子对交友和爱情的认知。青春期的孩子对朋友是无比重视的,甚至其重要程度有时可超出对父母的感情。一方面对孩子的交友应当鼓励;另一方面对孩子交往的对象,家长应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他来自什么家庭,有什么优点,缺点,在不武断的命令孩子“这是个坏孩子,你不要再和他在一起”的同时,有说服力的提供给孩子有益的交往建议,排除因孩子的逆反心理、忠诚于朋友的心理等导致的,把孩子完全推向他的伙伴的不利后果,同时形成孩子对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交朋友,怎么维持朋友的关系的正确认识,防止孩子因交友而受到伤害;同时利于孩子在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增强对自我的认可和保护。特别是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