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十堰市东山苑寄宿学校杨岚谚语有云:“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有很多好的习惯,同时也有些不好的习惯。好习惯会让人一生受益,坏习惯可能会使人抱憾终身。可见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学生一旦形成不良生活习惯,在学习中,在生活中,甚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很难让他人接受,从而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个性品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老师特别是一个班集体的班主任老师应特别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对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所以我认为班级管理中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并且,要从一年级开始。一规范训练,加强养成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学生生活在班级中,各种行为习惯都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来督促引导,也需要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提醒。因此,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学前一周就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并征求了全班同学的意见,利用班会课在全班通过,在老师的指导、督促下按要求实施。二、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根据这一特点,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大和古人是怎样的行为习惯,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如《学习雷锋》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发挥榜样的作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我要向他学”“这样做才对”等活动,学生主动学习身边的榜样,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另外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给戴上小红花,上光荣榜,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三、加强监督,强化行为习惯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四、以身作则付出师爱。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应该“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同时作为班主任,要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行为中去,即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对于课堂上,讲错的知识,在同学面前要勇于承认;答应同学们的事,一定办到,做个诚实守信的好老师。如果老师以身作则,学生就会模仿,并下定决心去做好,同时还能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增强老师的威信,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抓住这一契机,首先从教师开始,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每天早晨,我早早的来到教室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来得比较早。由于长期坚持,学生已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五、应重视发现细微行为视受教育者细微行为的发现,对其行为施以承认与否定,表扬与批评,发展与杜绝等教育行为。使受教育者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等。发现细微行为需要执教者重视受教育者和他们的细微行为。对细微行为不能熟视无睹。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需要从学生点滴细微的养成教育抓起。如: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拾得一支笔交给老师或归还失主,遇上老师或长辈问声好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如果执教者注意到了某种行为的出现,对行为执行者肯定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利益性、社会性。这种细微行为就会诱发出执行者认识的升华和飞跃。他就会不断地履行这种行为,从而形成养成教育。另一方面,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