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幸福的“加减乘除”法则幸福,无疑是一种体验。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呢?无疑是能够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有些教师体会不到教书育人的快乐,不懂得什么该拥有,什么该舍弃;不知道哪些该享受,哪些该创造;分不清什么该加、什么该减、哪些要乘、哪些要除,错误地把行走当作目的,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忽略了观赏沿途的风景和生活本身,造成人生的错乱。我坚信,只有那些善于运用人生“加减乘除”法则的教师,才能牢牢地抓住教育的幸福。加法:在每次忧患中都看到机会【案例】:有一次与学校的一位老师交谈,他30多岁,已有十多年教龄了。他感慨地说,像他这种年龄的老师没戏唱了,35岁即在眼前,该评的职称都评上了,该获得的教育教学奖励也有了,当领导也没什么希望了,教育人生将从此平淡而过。而且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学习信息技术,要搞科研,那是年轻老师的事情,我们没什么作为了。反思:积极的教师在每次忧患中都看到机会,而消极的教师则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35岁教师不作为”的现象其实是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瓶颈之惑。在忧患当中,部分教师会丧失奋斗的志向和勇气,自甘平庸地“混”日子,这样的教师是无法体会到当教师的幸福的。人生在世,总要追求一些东西,30多岁是人生的黄金时间,应该学会做加法,把每一次忧患都看成一个机会:学生所犯的错误,可能是一次宝贵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新的课程改革,也许就是促使你深钻教材,潜心育人,逐步走向名师的动力。在寻找教育幸福的路上没有颓废,加法人生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减法:一叶落,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案例】:有位教师在日记中写到:有人说当老师的“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累,拿得比民工还少”,我深有体会。当教师真的不容易,从早晨6点起来到晚上9点,一整天呆在学校,不是签到、备课、上课、改作业,就是坐班、开会,连个星期六、星期天都过不好,时间太紧,真累死了。上级说要涨工资,就是一年年的不见影儿,物价倒是涨了不少,生活上的各种开支和上交的费用也涨了一个月下来千把块钱的工资收入,除了生活开支和各种费用以外,剩余三五百元也就不错了。反思:教育是唤醒灵魂、塑造人格的事业,如果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抱怨者”,怎么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呢?就教师个体的生命而言,教育教学活动占据了核心部分,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寻找不到人生的幸福,那么教师整个人生的幸福又在何处?做个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必须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舍弃。“一叶落,荒了整个春天”。为人师者,要学会人生的减法,减去疲惫、减去烦恼、减去沉重,因为你会发现只有学会放弃,才能拥有一种阳光的心态。假如我们的精神始终旋转于生活的繁杂与喧闹之中,始终忙碌于生活的蝇头小利,那就只能为生活的劳作而疲于奔命,离教育的幸福也越来越远了。乘法: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案例】李镇西在教育界应该算是大腕级的人物,可不管是给谁讲座或作报告他总是站着讲,那么一站就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教师职业的良好习惯。同时,李镇西工作和读书也都很勤奋,走到哪里都要带上两本书认真地看,哪怕是在火车飞机上也要看。他40多岁在苏州大学读博士,每天都拿着词典,勾勾划划地记外语单词。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喜欢思考,喜欢写作。他每天都把和学生在一起生活的点滴故事记录下来,并上升为教育经验和理论。近几年,他连续出版了12本教育专著,勤奋的精神和丰硕的成果令人敬仰.反思:不读书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教师要勤奋地读书,但勤奋地读书不是教师勤奋的全部,真正勤奋的教师会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当作他个人生命的一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勤奋表现为吃苦耐劳、起早摸黑、任劳任怨;但新世纪的教师更多地把力气用在上课之前,钻研教材,寻找规律,预见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况,用自己的勤奋为学生的学习铺设道路,让学生学得轻松;同时课后要善于总结,要勤于写作,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考和教育智慧,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