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在农村教学中的尝试史官中心小学----韩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已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开展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然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困难使得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例如经费短缺,缺少专家引领,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较低,多数教师对校本教研认识与理解模糊等等。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我们思索着,实践着,探索着,试图找到一条切合农村实际的校本教研有效途径。我校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和每个教师发展为宗旨,以广大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以催生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我们做了以下几点新的尝试:一、以学促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础以前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主要就是上课、听课、评课,或者请一些专家到学校做几次讲座,时间、精力、物力花了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尽管上课的老师经过精心的准备,甚至是集体备课,但课堂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再如评课时,要么讲些空话、套话,要么隔靴搔痒,讲不到点子上,指不出问题所在。这样的校本教研徒有形式却没有实效,原因很简单,我们重“研”轻“学”,研而不学则浅,学而不研则空,学是研的基础,教师们只有通过学习具备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才能相互补充,相互提高,才不至于校本教研在浅层次上徘徊。正如“盲人摸象”,让他摸一百次也不会得知是象。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极力鼓励教师参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我们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为教师购买和邮订了几十种教育教学书籍和报刊杂志;要求每位教师每天利用一节空课作为“充电”课;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们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并上交一篇读书笔记: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对发表的论文按规定进行奖励等等。通过以上举措,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听课、评课显现出了较高的专业素养,教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二、课例研讨,以课堂为研究的主阵地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在课堂,课例研讨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为改变以往课例研讨“一听一评”这种单一的模式,我们作了以下一些尝试:1.同课异教研讨。选择同一篇课文,由不同的教师自行设计,分别执教,然后再相互听课观摩,研讨切磋,取长补短,让参与者既能明晰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优点,以便扬长而为,又能清楚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弊端。2.同人同课复教研讨。一个教师选取同一篇课文,进行多次的教学设计、上课、研讨、反思,不断修改和完善,不断精雕细琢,最后,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展示。课后,听课教师还要针对这堂课进行评课,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在如此“磨课”的过程中,执教者就会在课程观念、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教学艺术等方面逐步地改进提高,从而快速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在反复试教过程中,又能促使教师们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例研讨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教师,以促进每个教师发展为宗旨,以广大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因而,课例研讨普遍受到我校教师的欢迎,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和文化。三、主题教研,以问题为研究的对象随着新课改在农村的推行,许多新理念、新名词纷沓而至,我们日常教学中,也常常遇到一些共同的问题或者普遍性的困惑,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新困惑以便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呢?我们采取了主题教研这种形式,即选择某一主题,采取个人研讨和小组研讨相结合的原则,从收集资料到学习研讨最后到成果汇报。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框架内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并作为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的必修课。但绝大部分教师对这一门课程基本不了解,又没有专家的指导,没有教材依据,不知如何开发课程资源,不懂如何进行实际教学。因此,我们采取主题教研的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首先,收集一些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