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后进生的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将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而教育是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在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中小学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而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后进生问题的存在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主要障碍。但笔者认为能否转化好后进生恰恰是创新教育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在成功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往往蕴涵着许多创新教育理念。一、用创新教育的理念看待后进生提起后进生,每个老师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在课堂上的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总是让人难以忘怀。至于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更是令人羞于启齿,难见天日,让人啼笑皆非。作为教师,我们都曾有过相同的感受,有时真恨不得把那些影响我们班级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的“害群之马”统统铲除干净。但是,认真思考一下,后进生问题还是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从产生后进生的根源入手,以创新的理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先进与后进,本来是一对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孪生姐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就是说,在同样的班级,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老师教育下,学生之间课堂学习效果与考试成绩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有部分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速度快而比较全面,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优秀,而另外部分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速度较慢而不够全面,在处理疑难问题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缺陷。面对这种差异,我们该怎样认识?如果我们只重视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那么成绩中等与落后的学生就自然成为我们思想中后进的学生,长期教育影响的结果必将导致学生中的两极分化与结构断层现象。一方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得到自我心理需求的不断满足与教师多次正面的鼓励与支持,学习成绩稳定并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由于自我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加上教师的不当鞭策之言,心理压力不断增大,有的甚至转化成逆反心理,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成绩的进步与提高,逐渐成为了“差生”,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勇气。这样,先进与后进在我们教学观念中的差别最终导致了优秀生与后进生的对立和后进生问题。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正确面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把成绩落后的学生也一视同仁,多从正面鼓励他们,发现后进生的长处和优点,尽可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后进生也能够体会到教师关怀的温暖,结合合理的学习方法指导,后进生一定会取得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后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从后进学生课堂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状态,得到我们教育教学中比较全面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和完善我们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与措施,提高我们的教育实效性。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来思考,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与社会需求,培养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全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生机与活力、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主体,重视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状态与知识能力结构变化,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措施,实现教育的创新与突破性发展。因此,后进生转化问题的解决情况,可以衡量我们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成功与否,也是我们真正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标准。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必须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后进生问题的客观存在,说明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问题,或者教育体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后进生问题实质上就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应用,也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以适应其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在社会上许多人的观念中,只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