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举手好处多高县柳湖中学校汪俊安卷首语作为同行,大家都发现一个怪圈:年级越高,学生课堂举手积极发言的人数成反比例趋势发展,一部分学生甚至渐渐变得“坐享其成”。长此以往,课堂高效无以为继,学生主体恐难落实。鉴于此,我特开展了一次语文活动课《课堂,我该举手吗?》。最终得出:课堂积极举手好处多。华山论剑一、举手的益处1、可以锻炼思维和胆量2、可以锻炼语言组织能力3、可以学会思考,自觉融入课堂4、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留下深刻的印象5、可以发现自己思维与表达的不足6、可以增强思维的积极性,减少不思考的机会7、可以增强学习的乐趣8、可以激发兴趣,更加爱好9、可以集中课堂的注意力10、可以增强大脑接受知识的能力11、可以增强记忆的牢固性12、可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13、可以增强成功感、自信心14、可以让自己今后从容、镇定地在大庭广众发言15、可以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欣赏,产生小小的成就感16、可以与老师的节奏合拍117、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8、可以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举手是一种态度,举手是一种勇气,举手是一种信心,举手是一种交流,举手是一种分享,举手是一种展示,举手是一种自我激励,举手是一种智慧,举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不举手的坏处1、会引起思维的懒惰2、会跟不上老师的思维、课堂的节奏3、长此以往,会让学习兴趣下降4、会让学习的激情、热情逐渐减弱5、会压抑思维的积极运作6、会让学习逐渐变得被动7、容易分散注意力——走神、开小差8、会让表达能力逐渐下降9、可能会慢慢变得内向10、会让记忆变得不够深刻,记忆能力下降11、语言临场能力下降12、不易受到关注13、自信心会慢慢减弱14、会让大脑得不到充分的训练,潜能开发受到影响。15、会减少学习的快乐216、会降低成功感不举手代表放弃,代表缺少自信心,代表胆量不够,代表不敢自我挑战,代表缺乏勇气,甚至代表冷漠,代表没有集体感、荣誉感。沉默不一定就是金。你的所想或自以为是或置身事外,都是一种消极。结束语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以使学习变得更扎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把知识点讲解和对知识点的突破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们的。所以,老师的每个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教师的“课堂设疑”,其含金量是相当高的。只要把教师的课堂设疑全部进行深思、吃透,自然就能够做到非常深刻、扎实地掌握知识点了。而在课堂上能否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则是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是否能达到深入、透彻程度的一个表现。看似一个微不足道的“举手细节”,然而其所包含的学生对旧知识的灵活运用、对新知识的积极探索和对大脑的积极运用是不容小视。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这一点也许会有人不大相信,但大家总该相信“脑子越用越灵”这句至理名言吧。积极举手的学生,能随着老师讲课的进度和新知识,动脑筋思考,琢磨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大脑锻炼的机会也就多了。而那些“老实”的学生,是由于受了过多的“限制”而形成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往往“循规蹈矩”,不能(甚至不敢)打破常规进行“创新思维”,再加上“闲事”太少,所以大脑受到“锻炼”的机会与锻炼的深度便差了许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种间接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学习一种知识,明白是一回事,而能否把对它的理解组织得有条理,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则是另一回事,而后者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有利于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与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些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学“懂”了,举不举手无所谓。其实不然,这是大错而特错的。且不说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大不如前者,最起码在心态与精神上已经输掉了一大截。试问一个“胸”无斗志、不积极、缺乏“向上”精神的人又怎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呢?其实,举手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回答问题,而是为了促进深入思考,锻炼自己的思维,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举手与否,其学习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当然,这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是有助于思考和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