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上有贡献的人曾听人谈起这样一件事:国内某名牌大学的一位高材生到美国留学,课堂上这位学生认真听讲,作业更是完成的出色,可一学期下来某门课还是只得了个c等的成绩。看着平时学得轻松成绩不错的外国学友,他心情非常郁闷。后来他接受了一位学友的建议,去找该课的执教老师谈谈。老师想了一会问道:“你听过我的课吗?”“我没有缺过一节课呀,作业次次都是优等呢。”学生委屈地说。“那你在课堂上提过问题吗?帮同学解答过问题吗?”高材生更不解了:“课堂上您讲的我都听懂啦,没有不懂的问题,而同学提的问题实在太简单。”老师郑重的对这位中国学生说:“我的课堂欢迎有贡献的人,而不欢迎消费者。”看来,这位外国老师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不是看你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作业是否认真完成,而是看你课堂上是否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乐于交流,真诚合作。如果你做到了后者,你将是对课堂对师生有贡献的人;反之便是一位只接受不付出、只索取不奉献的消费者。有贡献的人老师评价就高,消费者当然只能得到一般的成绩了.仔细想想,这里涉及到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以接受学习、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被动学习为主,教师满足于学生听懂听会、理解记忆,而不强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创新。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只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追求发展的生命体;他获得的更多是结果的些许成功,而绝少过程中丰富的情感体验——那种大胆质疑的浮想联翩,那种豁然开朗的妙不可言,那种合作探讨的共鸣与碰撞,那种创新发现的幸福与颠狂,乃至不解、疑惑、争辩、对抗...而这些才丰富了生命的色彩,体现了学生发展意义上真正的自由和尊严。正在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改变学生的存在方式,使其从课堂的消费者转变为贡献者,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参与学习,以更饱满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去感悟学习,体验创新,分享快乐。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贡献者,作为教师,一要转换自身角色,要从知识的授予者转换到学习热情的激发着,探索创新的引领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过程调节的指导者。二要创设民主交流的学习气氛,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学习。三要优化课堂问题情境,走出“去问题化”的传统教学误区,引导学生从解决小疑问到思索大困惑,心中永远充满知识的谜和解谜的欲望,让学生在迷茫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在创新中提高。这样的教学,人人都积极参与,个个都主动贡献。课堂因有贡献的学生而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也在这样的课堂中快乐地成长。让学生成为课堂上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