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靖边县第十一小学张晓霞教学片断:(春游情境引出例题“23+31”后,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你是怎样算“23+31”的?然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并讨论一下还有其他算法吗?交流反馈过程:生1:我是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师:真棒!还有其他算法吗?生2::我和他的差不多,先算3+1=4,再算20+30=50,最后算4+50=54。师:还有吗?生3:我是这样算的,先23+30=53,再53+1=54。生4:先算31+3=34,再算34+20=54。生5:先算23+1=24,再算24+30=54。生6:我是按照笔算的方法,从低位算起。就是个位的3加1等于4;十位的2加3等于5,所以是54。生7:我先算31+20=51,再算51+3=54。师:你们的这些方法都很好。在今后计算时,你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就可以了。反思:原本以为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空,并鼓励学生充分交流,学生有机会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展示出来,这样交流充分,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但深入观察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其实满足于自己的算法,他们积极地争取机会仅仅是为了展示和表现自己,而不是通过交流来发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间的区别和本质联系。再者,由于教师引导和点拔得不够,学生对于各种算法的认识也难以有本质的提升。片断中,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看似生成了许多方法,但仔细推敲,也是殊途同归:通过拆分,将新知转化成旧知。学生还是在旧知中打圈圈,没有形成新方法、新思路。最后让学生“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就可以了。”应该说这句话没有错,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展示的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反思意识极其淡薄,尤其是后进生,学生喜欢的方法不一定是好的方法,也不一定是以后学习有用的基础的方法。如果这样一直练下去,有些学生对基础的算法就丢掉了。因此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的要求,如果没有课堂中有计划的优化,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提升?算法多样化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体现在“你的想法真棒”、“你真会动脑筋”上吗?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多样化的算法之后,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算法的价值,以及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对策:一、比较归类1上述片断,算法好像很多,但无非是几种方法的重组,而且指导思想只有一个:通过拆分,将新知转化成旧知。但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归类,正确地认识每一种算法的价值和适用范围。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认识到各种方法有其内在的联系。经常这样“点拔”,学生才能学会具体分析,灵活选择最优或较优的算法。如:生3和生5的方法类似,都是把31拆成30和1。此时,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还有类似的方法了吗?”这样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刻理解,在比较中学会具体分析。通过对不同算法之间本质联系的揭示,将多种方法经过提炼抽象,归纳概括为几种基本的“类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从具象逐步向抽象提升。二、择优选用算法有“优”“劣”之分,多样化的算法展示后,教师既不能让学生各自保留各自的算法,也不能人为地选出和规定一些“最优”方案,而要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感知、理解该算法的思考角度,体验各自的长短处,然后作出自主的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并不是自觉地从最优或较优的角度考虑。或是自以为是,总选择自己的算法;或是不相信自己,迷信他人,总以为别人的就一定是最好的;或是无所适从,由老师指定。因此,教师就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系统整合学生的答案。此时,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类,在此基础上作出选择和自我调整。如可以设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可用“这种方法方便吗?”等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才能使学生掌握多种口算方法的目标得以实现。而不是让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似乎成了学生汇报结果、教师统计成果的简单罗列。三、基本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