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历史不屈的往事本文选自《回族研究》——读《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内容提要公元1862年,陕西爆发了历时17年的回民反清起义,对这段悲壮而不幸的历史,官方的记载失之公允。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长寿和他的弟子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就回民起义在各地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得到了来自民间的真实宝贵资料,后历经曲折,终于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一书问世。一在我迄今为止收集阅读到的民族、宗教尤其是回族方面的书籍资料中,没有像《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这部书读后令人震憾,这不仅缘于成书过程的艰难曲折,更缘于这部书以真实客观公正之笔记述了那段悲壮的历史和不屈的往事。一公元1862年以前的陕西,在西安、同州、风翔三府和乾、、鹿20多个州县,安居着100万左右的回族,分为800余坊,有清真寺800余所。耕种着2万倾以上的土地,在三秦大地上耕耘开发,共创华夏文明。清同治元年也就是1862年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直接影响下,陕西回民爆发了历时17年的反清起义,后以失败而告终。随后所有土地变成“叛产”,所有礼拜寺俱焚于火,“死于兵燹疾疫饥饿者盖十之八九”①,八百里秦川一片狼籍,残不忍睹。更为残酷的是,从陕西逃出的回民,除随同白彦虎逃往俄罗斯境内的3000余人外,被清政府按照“近城驿非所宜,近汉庄非所宜,并聚一处非所宜”②的原则,安插在甘肃平凉、张家川、宁夏泾源的有近6万人,逃往河南、山东、山西、内蒙、新疆、四川和甘肃各地的有一部分。绝大多数在同治年间的战乱中被屠杀或在战乱后因饥寒病疫而亡,屈指一算,这是多么令人发指的数字呵!然而,对这段悲壮而不幸的历史,当时的统治者却竭尽诬蔑歪曲之能事,一些著述的记载更失公允,未能使历史的真相和事件的本来面目公诸于世,被人了解。一百多年来,正直的史学家虽力求匡正对这段历史的种种歪曲,但所依据的是清代末年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钦定官书”和官僚地主知识分子的著述,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和非公正性,致使好多人对回民起义的性质存在模糊偏差的认识。回族的这段不幸历史就这样被歪曲着,今天的大多数回族,对先民的那段悲壮历史,不屈的往事也知之甚少。庆幸的是,《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一书的问世,用最真实的事实向世人无可辩驳的说明,陕西回民起义是清代统治阶级和汉族地主阶级长期民族压迫和歧视的结果。这部书的问世,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历史就是历史,任何人为的因素都歪曲不了,人民群众创造着历史,同样也真实的记载着历史。二这部书一出版问世,就得到各界人士特别是回族史研究和爱好者的好评。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到这本书的,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反复阅读,并那段残酷壮烈历史,不屈的往事令我震憾。就连书稿的产生也有一段艰难而不寻常的过程。50年代中期,著名民族史学家、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马长寿先生支援大西北接受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教学科研项目,在西安西北大学筹建“西北民族研究所”,马先生除在西北大学历史系高年级学生中开设中国西北民族史课程外,提出了调查西北地区清代同治年间回民起义的科学研究计划,并很快被批准。教学之余,马先生带领几位年轻的助手和学生,对陕甘两省10余县市的回汉族各界人士进行艰苦细致的走访调查,收集资料。结束后,他亲自校正、审核,编成《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资料初稿》,并打印送往有关省区、地县领导审查。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书稿被人提到了政治路线的高度,予以否定。马教授在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运动中受到牵连,遭到非议。1964年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一次会议决定,书稿暂不正式出版,内部交流使用。随后,又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对原稿进行了全部的修改,送交省政协文史资料收集研究委员会审查。但是1965年前后的中国政治形势,已不是搞这些东西的时了。30多年来,书稿未能刊出与读者见面。直到1989年初,在陕西省政协领导的重视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1993年决定正式出版,并定名为《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而这时候,这位研究回族历史的汉族学者马长寿教授早已作古,就连当年随他一同调查的年轻同志也年过花甲。令人欣慰的是,这部搁浅了30多年的书稿最终还是问世了。3悲壮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