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幸福的班主任马坡学区:陈晓燕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工作已经整整十二年。在我参加工作的这十二年中,曾先后在三所学校里任过教,不管走到哪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从未让人犯过愁,也受到了很多家长的好评。然而让人困惑的是,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总是不融洽,可以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其中有两件事,使我困惑了好长时间。其一:我在马滩小学曾将一班学生从一年级一直带到了六年级,由于学区调动工作,我要离开那班学生,整整五年多,我已经深深喜欢上了他们,我怕和他们告别时,我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他们面前流泪,有失一个教师的尊严。于是,我没有去教室和他们说再见,然而我又想临走时见他们一面,所以就一个人在办公室的窗户边呆望着。学校的一位教师将我要调走的消息告诉了他们,并且嘱咐他们送送曾经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有几个胆大的孩子按那位老师的要求,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和我告别,但情绪平淡的如同让他们写两个生字或读一段课文一样,觉得不足为怪,还有很多学生只是大老远站在教室门前望着,好像你走不走跟他们啥关系都没有。我被同学们的这种举动惊呆了,在新学校里,一连几个晚上我都难以入眠,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呢?其二:在马坡小学,一连几年我都给六年级上数学课,也许是有了一些教学经验吧,去年毕业的一班,毕业水平测试时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的成绩竟是全教办的第一,作为他们的任课教师我欣喜若狂。好不容易等到了开毕业典礼的这一天,我想学生们肯定和以前毕业班的学生不一样,不会以仇视的眼光来对待老师,他们会卸下学习的重担,到我的房子里和我聊聊天,和我微笑着打招呼,以表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兴奋及对我的谢意。因为就一年的时间,我使他们的数学成绩从倒数第三跃倒了第一名。然而,令人心碎的是,当我在校园里发现他们,用微笑迎接他们的时候,他们却视而不见,仰起头走过了。看到这一幕时,我心疼的要滴血了,今天要告别的哪里是我曾经呕心沥血的学生,简直都是我的敌人。看了这两个小故事以后,我想大家的心情肯定会和我一样沉重。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教师怎么了?师生关系又到底怎么了?……这一连串的问题带给我追逐不尽的思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是我们教师的尴尬,是教育的失败。那么,在师生关系中何以引发如此激烈的矛盾冲突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师生间“矛盾”从何而来?首先,一提到师生关系,往往会想起“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言辞,学生对老师只有敬畏。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好学生的首要标准就是不折不扣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样的师生关系只是“授”与“受”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亲近的接触和亲密的交流,彼此心灵的封闭、情感的隔阂是可想而知的。其二,近几年由于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的评价机制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又出现了不少的漏洞。分数成了评价教师和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分数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为了抓成绩,品德课、心理健康课、体育课等就变得有名无实,成了学生默写生字、做数学题的主阵地,学生的品德教育又从何谈起呢?这样,出现前面那些尴尬场面也就不足为怪了。其三,对孩子的“溺爱”助长了学生的“个性膨胀”。最近几年,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一味地迁就、娇惯学生,而对老师却是指责和不理解。诸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言论助长了学生的胆大妄为,相反,却给教师以无形的压力。当前,很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为孩子着想,处处为孩子考虑和打算。……渐渐地,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性,“特权”思想演变为“个性膨胀”,在学习生活中难以融入他人和集体,表现出来的就是目中无人。其四,社会对教师的不理解、教师权威和尊严的丧失。这几年,有许多人把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全部归咎于学校和教师,似乎谁都可以对教师指手画脚,甚至抛出一些极具偏见的言论,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人们希望把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这原本没有错。但是,在学生越来越大胆、越来越难以管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