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组讨论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海南省临高县临高中学陈圣瑾摘要: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其中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把学生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的,探索的,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分组讨论活动是教师们在尝试合作性学习里常见的一种课堂活动形式。这种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具有什么优点?应该如何结合课堂实际,合理而有效地进行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本文将就为什么要提倡分组讨论的教学活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分组讨论活动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关键词:学习方式合作性学习分组讨论教学方法课程改革前言: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不断发现现有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的,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这一问题的发现催生了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那么合作学习作为其中一种我们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它有什么优点?分组讨论活动作为其中常见的课堂组织活动如何体现合作性学习?一、分组讨论活动与合作性学习1)什么是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积极的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与积极的自我概念,所以使得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语言交往的过程,思维碰撞的过程。2)分组讨论活动有利于实现合作性学习从合作性学习的含义中不难看到:合作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合作”。课堂的分组讨论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极佳方式。首先,这种方式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成员之间有效地沟通能促进各小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沟通与沟通的关系中进行心灵碰撞,以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其次,课堂分组讨论活动有助于因材施教,用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存在差异的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最后,课堂分组讨论活动便于学生自由地参与探索与创新,从而达到自我建构,以获得自主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持续动力。由此看来,有效的课堂分组讨论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也因此,众多教师多次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分组讨论。课堂里的分组讨论活动是不是越多越好?是不是在每堂课中都可以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呢?教师总结自身授课、听课经验,发现在开展课堂分组讨论活动时常存在着以下问题:二、开展课堂分组讨论活动时常见问题1)“逢课”必分组讨论,课内“讨论”多,分组讨论活动流于形式。在学校的组织下,教师曾前往某中学听课学习,其中在听取的六个科目的观摩课堂上,教师们不约而同地在课堂中展开分组讨论活动,令人诧舌的是,在其中一个课堂中,分组活动达四次之多,四十分钟的课堂里闹得沸沸扬扬,一片吵杂。2)分组活动的随意性。众多的分组讨论活动,有的能在课堂中大放异彩,促生课堂一个又一个高潮,激发师生思维火花;有的课上一片热闹,课后一片“空白”。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教师分组活动的随意性有很大关系,教师为响应“合作性学习”而分组探究活动,缺少教学意图;缺乏组织活动和组内任务安排;缺少教师引导引领。这些做法都使课堂分组讨论活动陷入无效甚至失序状态。3)分组讨论活动评价体制缺失。不少课堂分组讨论活动都很精彩,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师生沟通良好,大家都心满意足,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