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范广宇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及演变:苏联俄国苏俄苏联俄国一、俄国向何处去1、二月革命时间:1917年3月意义:结束了俄国沙皇统治革命后形势:两个政权并立2、十月革命时间:1917年11月经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意义: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的利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此诞生。苏俄的建立和巩固:建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巩固: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经农民耕种;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宁在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2)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但它不符合和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2、新经济政策: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新的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二、苏联的崛起1、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2、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完成两个五年计划,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3、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评价斯大林模式:(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1)原因:+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②现实原因:各国改革的失败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③外部原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限制。+2)剧变的开始: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3)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4)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2、苏联解体+1)时间: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戈尔+巴乔夫将权力交给叶利钦,苏联正式解体。+2)催化剂:1991年八一九事件+3)解体的原因:+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③外部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冷战政策以及和平演变策略。+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标志着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的崩溃。世界进入政治多极化时代。+一、危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影响范围广;③破坏性大+4、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5、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6、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2、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时间:1933年+3、新政的主要内容:(略)+4、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地方)+5、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