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科学本质引领科学探究爱因斯坦曾经把科学定义为“探求意义的经历”,这名言同样适用于科学教学。因为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与科学研究一样,使学生通过自行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敢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科学》课标的新理念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而探究性学习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向导的、以创造条件为前题、学生富有兴趣的参与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如何在科学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最好途径,尤其是问题情境,它在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火花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尽量使你们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疑”是“思”之源,“思”是“学”之初。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我在教《玩气球》时,课前我将一只套入瓶子的气球藏起来,先让学生按自已的玩法玩气球,学生们都能在自然状态下将气球吹大,因而不觉奇怪,而当我出示那只套入瓶子的气球让学生猜:用力吹会发生什么现象时?学生们都说能吹大,但当他们实际吹时才发现,猜的和实际不一样,孩子们都被这“一奇怪现象”吸引了。我见机提问:“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因为这种玩气球的方法学生们都没玩过,所以孩子们自然就会想为什么这只套入瓶子的气球吹不大?为什么气球在瓶子里那么难吹?气球还能吹大吗?气球怎么才能在瓶子里吹大?正当孩子们疑惑不定时,我接着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气球吹不起来?”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使气球吹不起来的科学道理。找到了吹不起来的原因,教师的问题紧跟着提出:你认为要想把气球吹起来,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会毫不犹豫地说:“让空气跑出去!”那怎么做才能把空气排出瓶子呢?你能想到多种让空气跑出去的方法吗?正是这一连串带有魔力的问题的引导将学生急切探究兴趣显现出来,成为探究动力,让学生满怀兴趣的进行学习。整节课,学生们探究了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等问题,这些问题相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但孩子们在积极的探究兴趣的指导下,一切难题迎刃而解,展现了他们的勃勃生机。二、创造条件,激励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若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条件,学生就能自主的进行观察、思考、实验等活动,让你的科学课堂呈现出活而不乱的景象。比如在上三年级科学土壤单元时,有一个比较壤土、沙土、黏土渗水实验,由于学校没有成套的实验装置,要做这个实验,就必须自己做。我带的课较多,没有很多时间去做实验装置,于是我把这个难题有意抛给了学生。原以为学生会对自己设计制作实验装置“打折扣”,课堂教学也会因为缺乏实验器材而“草草收兵”。没想到当我走进教室时,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摆放着自制的实验装置,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挂着一丝微笑。我定睛一看,每一组的实验装置还不一样呢!看来孩子们是精心准备了的。我的内心涌起了一种想让各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的冲动。就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渗水实验装置产品介绍会”开始了。周宜同学自告奋勇的走上讲台,“我们组的这个装置是我们五个同学在一起做的。只需要一些废旧塑料瓶、一些纱布、一些细线就行了。把每个瓶子从中上部剪成两半,靠瓶口的一端用多层纱布蒙住,用细线一扎,然后放在已剪断的下半部分上面,就可以做实验了。”听了她的介绍,我微笑着夸奖到:“你们这组同学真团结。你能说一说瓶口为什么用多层纱布而不用一层纱布呢?”“因为纱布之间的空隙很大,以免土壤中细沙及细土从空隙中流下来而影响实验效果,所以用多层纱布,而不用一层纱布。”“你们想的可真周到!”我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此时,张晨阳也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点他回答,他大声地说:“我们发现有的茶杯里面有一种漏网,它能在人喝茶时,把茶叶和水分开,茶叶就不会被喝到嘴里。我们收集了三个这样的漏网就做成了这个实验装置。”“你们组...